航空装备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近年来,南昌航空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国家航空产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成立了孝彭书院,围绕航空发动机、新型飞机等领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确立了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总师潜质的创新型、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和以航空报国精神的培育、专业及管理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汇聚学校航空类学科、专业、实验室、师资和生源等优质资源,整合形成书院“人格塑造、素质养成、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揭开了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序幕。 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坚持启人以志 厚植红色基因,将航空报国精神作为培育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核心要素,充分利用江西这片红色沃土的丰富资源,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通过精心策划并举办“孝彭荣誉讲坛”,组织学生聆听航空领域先进人物事迹报告,让学生在事迹报告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与智慧。组织学生参加江西省举行的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等红色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肃穆的氛围中,深刻感悟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激发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持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献身航空国防的责任担当,增强学生服务航空国防的责任感与荣誉感,努力为国家航空事业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忠诚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推动特色自主培养 提升人才质量 为打破传统学科专业间的壁垒,书院开创性设立“太行”与“强五”两个跨学科和专业的实验班,将人才培养目标聚焦到航空发动机和新型飞机研发制造领域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上,推动学科专业跨界融合。实验班采用以“三制三化”(导师制、学分制、项目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为主要特色的书院制培养模式和个性化培养方案。围绕航空发动机与新型飞机研发制造的技术前沿需求,整合上下游相关学科与专业资源,通过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绘制知识图谱、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等举措,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行业适应性与针对性。 打造分段培养链条 促进全面发展 聚焦航空发动机与飞机整机两大核心领域,书院打造了一套从大一至大四分学年设计的跨专业、全周期、递进式的课外团队项目,以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深度锤炼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强五实验班”为例,学生以跨专业方式被分为10个团队,每个团队在大一阶段的任务为航模的组装、操控、测绘,大二阶段的任务为已有型号飞行器的制造、测试,大三阶段的任务是通用飞行器的设计、制造、测试,大四阶段的任务是飞行器的个性化和优化设计。同时,书院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特区的优势,通过成立专业交叉班级,设置专业交叉寝室,设计专业交叉项目,开设专业交叉课程,以此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通过直接选聘企业导师,与书院专业导师有机融合,引入企业的型号项目并将其融入教学,提升学生能力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适配度,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通过组织出国(境)研学、聘请国外师资和开设国际化课程等多种方式,开阔学生视野,为其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培育要素保障 加强专业建设 书院形成了“5个结合,6个强化”的工作思路,即: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与专业相结合、学院与书院相结合、高校与企业相结合、国内与国外相结合,达到强化思想引领、强化数理基础、强化素质养成、强化航空实践、强化专业交叉、强化国际交流的效果。 为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学校投入700多万元改造书院综合大楼,打造“学住一体”的书院学生社区,新建了科技活动室、咖啡阅览室、国学室、健身房、情绪舒压室等功能性用房,为学生提供集住宿、学习、科创、娱乐健身和社团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学习生活场所,旨在为优秀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潜能充分发掘提供一流发展平台。 风正好扬帆,奋楫正当时。在2024年8月召开的南昌航空大学暑期工作务虚会上,学校党委书记李德平强调:“在教育改革上要再深入,以特色培养服务创新需求,坚定推进孝彭书院建设,依托航空特色优势专业探索南昌航大航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南昌航空大学孝彭书院作为学校强化航空特色、增强服务航空能力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将以持续深化航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不断探索航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路径、新模式与新机制为己任,努力实现“培养具有总师潜质的航空科学技术人才”的目标愿景,为国家航空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贾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