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坐落着一所历史悠久、充满活力的学校——盐源县中学校。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启动以来,盐源县中学校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偏远地区乡村教育的一片天空,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追逐梦想的舞台。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盐源县中学校紧跟时代脉搏,以“提质增优,逐梦先行”为行动指南,致力于在教育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打造教育帮扶的新样本。学校积极推动教育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充分“唤醒”青年教师的“学习力、实践力、创造力”,成功开辟出一条乡村学校在师资培养上的“提质增优,逐梦先行”发展之路。 师徒同行,筑梦发展新格局 在盐源县中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之路上,“同行者计划”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计划不仅是对传统“师徒结对”模式的创新,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实践,它将重点落在了“师与徒”的双向循环发展上,实现了教师与学生、老教师与新教师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育新生态。 “同行者计划”的核心在于打破了单向传授知识的旧模式,转而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成为主动探索、积极建构知识的主体。这种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大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教学活力。 此外,“同课异构”是“同行者计划”中的一项创新实践。在这一模式下,老教师被鼓励以跟踪式介入、全方位指导的方式参与到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在至少两次的磨课过程中,老教师引导新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促使其将新教材、新理念渗透到新课堂中,实现知识的深切转变与发展。 推门诊断,沉稳应对新高考 在盐源县中学校的教育改革征程中,“无差别推门诊断”策略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抓手。这一策略不仅深化了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的成效,也为学校应对新高考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无差别推门诊断”是学校教学管理常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每周至少听两节课,并于每周五进行集中反馈。这一做法确保了教学管理的连续性和深入性,使学校领导能够及时了解教学一线的实际情况,为教师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在宁波教育专家的帮助下,学校进一步实施了“引进来”策略,邀请专家团队对高三教学课堂进行全面诊断,并全程跟踪年级组管理。这种全方位的诊断不仅增强了师生复习的底气,也为教师提供了多角度的实战指导,使他们能够在新高考背景下更加从容地指导学生。 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盐源县中学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考入理想大学的学生人数创下历史新高。这些成绩的取得,体现了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的实力。 勇闯“四道关” 把好“三新”新风向 在盐源县中学校的教育改革实践中,“闯好四道关”策略成为推动新课程改革落地的关键。这“四道关”分别是课标关、教材关、课堂关、评价关,它们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石,也是学校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一是采取“导学+自学”的模式,深度学习新课标,打通课标关。其中,导学强调“组团式”帮扶教师在课标解读上的大方向引领,自学强调组内教师的自我领悟与实践体验。这种模式不仅帮助教师理解新课标,而且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二是强调“读懂+读透”教材,翻过教材关。学校通过集体备课和每周的分享讨论,让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精准把握教材变化。 三是实施“备课+管理”的策略,确保高效课堂的实现,打通课堂关。学校严格执行“三课”(巡课、听课、评课)制度,确保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四是实施“过程+终结”的评价方式,解决评价关。学校以《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为依据,要求教师提交过程性记录,并将其纳入年度考核。这种评价机制不仅关注结果,更重视教学过程,促进了师生教学相长。 学科打造 形成网络教研新样本 盐源县中学校在打造优势学科方面采取了创新举措,特别是在美术学科上,学校不仅获得教育部门颁发的美术基地殊荣,还通过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政策,在帮扶领队王井平的牵线下与宁波市鄞江中学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 同时,盐源县中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搭建了线上交流平台,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建、共研、共享。通过社交媒体和美术课程资源库等线上工具,两校的美术教师能够便捷地分享教学经验、课程设计和创新教学方法。这种网络教研模式不仅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也为美术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盐源县中学校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科优势。展望未来,盐源县中学校将秉持“提质增优,逐梦先行”的理念,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助力学子实现梦想、展翅高飞。 (张琳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