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不断提升组织力,着力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总结凝练学院院训“正德求实 敏行致新”,突出学科专业特点设计院徽,凸显学院“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努力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品牌。积极探索实践“四强四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加强组织领导,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浓”;加强培育指导,课赛结合、赛创融合“实”;加强项目孵化,专创、科创、产创融合“活”;加强价值引领,思创融合路径“新”,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两条“双轨”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落地生花。 加强组织领导,筑牢思想根基 学院坚持将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探索形成了“五瓣花”工作模式,以“一核五链五课堂”构建起全方位育人格局。“一核五链五课堂”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组织领导链打造党支部“硬课堂”,以价值引领链筑牢意识形态“大课堂”,以知识技能支撑链夯实学业提升“全课堂”,以成长成才保障链构筑管理服务“暖课堂”,以育人资源共享链升级创新创业教育“活课堂”。电子信息工程获批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自动化专业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入选自治区高校首批“三全育人”示范院系;“创建‘一核五链五课堂’党建品牌,筑牢立德树人堡垒”荣获2024年自治区教育系统推进党建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创新典型案例一等奖;“课间思政三分钟”入选首批广西高校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优化课程体系,推动育人工作提质增效 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明确培养目标。定期进行行业调研,了解电子工程领域的新发展趋势、技术革新和就业市场需求,明确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学院采取三方面举措优化课程体系,拓展学习深度。一是基础与前沿并重。强化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电路理论、信号处理等基础知识,增设人工智能、物联网、5G通信、嵌入式系统等前沿技术课程,使学生紧跟技术前沿,提升竞争力。二是跨学科交叉融合。增设交叉学科课程,如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材料科学等,拓宽学生视野,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与其他学院或研究机构合作,开展跨学科联合培养项目,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持续评估与迭代。定期收集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课程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和行业发展动态,定期对课程体系进行修订和优化,确保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强化实践育人,练就创新创业本领 搭建螺旋渐进、立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平台。学院按照“工程专业通识教育—工程基础能力训练—工程应用能力训练—工程创新能力训练”的由浅入深、螺旋渐进、立体化的层次,构建电子类专业卓越工程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四层次多模块的课程教学体系,每个层次模块由若干具体活动项目组成。学生在工程能力训练方面得到立体化的培养。另外,通过“校内实验实训平台→校内课外实践平台→校外实践基地平台”三平台的建设,使学生从“层次→模块→平台”得到渐进式的全面综合训练,大大提升了电子类专业学生的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党员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挑战杯”等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别奖项40项、自治区级奖项400余项。 深化协同贯通,打造融合育人平台 构建学校、企业、地方政府部门和大学生共同参与“协同办学、协同共育、协同就业”的“四位一体”育人模式。一是建立“三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保障教学顺利开展。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并成立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学院,实现产学研对接。三是注重多元培养,赋能实践人才共育,实行“1+1+1”“三导师制”,校企全程协同育人。四是政校企协同,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有效提升学生就业水平。一系列措施提高了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和转型升级的技术支撑,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未来,学院将秉承广西民族大学“厚德博学 和而不同”的校训,践行“正德求实 敏行致新”的院训,坚持“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探索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电子信息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面向产业需求的工程教育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JGA177]阶段性成果) (卢振坤 罗丽平 张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