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在智慧教室讲授“管理与成功人生”课程
|
“大学生活和学习”你准备好了吗?如何从“高中模式”切换到“大学模式”?如何正确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每年新生报到后都面临很多困惑。新生研讨课的开设能够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换;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升华,明确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路径;使学生拨开迷雾,顺利开启人生新的序章。 晋中信息学院自2015年起连续十年开设新生研讨课。十年来,学校坚持将新生研讨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高度重视新生研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邀请名师教授领衔,组建优质教学团队,精心设计课程主题,打造智慧教学环境,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认知大学,尽早做好大学生涯规划。 教学内容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一直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宗旨。新生研讨课范围涉及不同学科的学术领域,采用小班授课方式(或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自由与开放是这些课程的主旨,互动式的探究性学习是这些课程的核心特征,强调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充分参与和交流,启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及早实现由中学到大学必须经历的学习(术)思维的转换。 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打造学生喜爱的兴趣课堂。“艺术视觉下的生活”将美育贯穿到教学中,将美学融入到生活中,为学生打开艺术大门;“生活里的中医智慧”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管理意识,赋能学生健康成长。 融入思政元素,厚植学生家国情怀。“英语学习与家国情怀”带领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探讨如何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山西红色记忆”深入挖掘山西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助力培育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的新时代青年。 聚焦社会热点与前沿知识动态,培育学生学术兴趣和创新思维。“大数据时代——你们的时代”带领学生感受数据魅力,建立大数据思维方式;“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带领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核心概念与前沿动态,为适应未来智能化社会做好准备。 授人以渔,实现学生自我驱动、自主学习。课程围绕大学生应该掌握的自主学习方法展开,帮助学生自我驱动、自主学习。“管理与成功人生”围绕个人认知、社会交际、时间管理、学习能力等方面与学生展开研讨,引导学生转换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英语习得方法”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学习策略,提升综合能力。 教学模式 趣味互动,让学生参与课堂 新生研讨课在组织形式上实行小班研讨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突出互动性和参与性,注重启发引导,涵盖主题发言、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课堂游戏、心得交流等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计算思维”新生研讨课上,教师通过扑克牌游戏模拟程序执行过程,这一创新举措迅速吸引了学生的热情参与,让原本枯燥的编程学习变得生动有趣。随着游戏的深入,学生们逐渐发现了编程思维的魅力所在,对编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在“艺术视觉下的生活”新生研讨课上,教师以“我用手机拍学校”为主题,从学生熟悉的校园风景入手,带领学生从艺术角度去欣赏摄影作品,以及用摄像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让学生对艺术领域产生浓厚兴趣,在提升自身修养的同时学会将艺术融入生活。 教学团队 与名师名家零距离 新生研讨课由学校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开设,提供教授和新生之间直面交流的平台,缩短教授与新生之间的距离。这些主讲教授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师德师风良好、学术修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在各自主攻和擅长的领域都颇有建树,并且善于与学生沟通,保证了高水准的授课质量。 学生感悟 真实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新生研讨课开设以来,学生对课程满意度很高,认为新生研讨课的学习会让自己对以后专业研究的兴趣、专业规划以及职业选择产生较大影响,能够使学生在知识拓展、视野开阔、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得到培养与训练。 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生在“英语习得方法”课上掌握了高效的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以前我面对浩如烟海的单词总是感到无所适从,但构词法的引入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窗。在课堂上,我深入学习了词根、前缀和后缀的组合规律,这不仅让我能够更快地记住单词,更重要的是,我能够透过这些‘零件’理解单词背后的含义和逻辑。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我的词汇量,更增强了我对英语语言结构的整体把握。” 信息工程学院新生在“经济学与理性选择的智慧”课上认识到,经济学不只是高深理论,也是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各种现实问题的科学,“机会成本是我们在作出决策时需要考虑的一种隐性因素,了解机会成本以后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选择的代价,还能帮助我们作出更好的选择,对我们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和职业规划都有帮助。” 连续十年持续优化新生研讨课程改革,是晋中信息学院培养“完整的人”目标的生动体现,也是晋中信息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相信新生研讨课会帮助学生体验大学的独特魅力,感知精彩的学术空间,启发学生去探索、思辨、求证和创新,从而受益终身。(马慧文 韩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