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药学校立足“国之大者”,守望“尺寸课本”,在教育强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和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紧密对接国家和上海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通过深入探索教材建设和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实现了创新及突破。 突出育人导向 明确教材定位 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要适应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随着社会与市场的发展,学校深刻地认识到,中职学校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人才培养的重点也要从操作技能提升转向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学校紧紧抓住教材这一育人育才的重要载体,强调教材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材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体现职业性与基础性的二元统一,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又要打牢学生的学科系统理论和基本知识基础,为学生继续学习创造条件。 全程管理机制 保障教材质量 学校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增加学校党委全程引领和监督,保障选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要求的教材;当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公开出版教材与产业发展不完全匹配、无法充分满足学校教学需要时,学校根据产业人才培养需求和编写团队资质等条件充分论证教材立项可行性,确定立项补充编写反映专业特色的专业教材。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学校自编教材“分析—设计—编写—审核—试用—评价—出版—使用”的全程管理机制。此举解决了教材和课程选用与立项、开发与审核、试用与使用流程问题,解决了“新技术融什么、怎么融、融多少”的问题,解决了框架建构、逻辑设计、内容选择等具体问题,全流程激励、服务教师开发和建设高质量教材。 多方参与开发 科学设计思路 学校从深化产教融合、对接市场需求、多方参与开发、加强课程思政建设、融入职业素养教育等方面着手,探索出“定框架—理逻辑—易学习”的教材开发设计思路。“定框架”即对接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选取适宜教材的内容,将其编排成若干项目,并恰当融入思政内容;“理逻辑”即通过对横向逻辑和纵向逻辑的梳理,构建起知识体系缜密、框架结构合理的教材内容布局;“易学习”即保证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教材课后习题设置难度适宜、循序渐进、与教材内容相匹配,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 继承创新并重 创新教材形式 随着教育数字化进程加速和高质量教育建设的推进,数字化教材建设正在有序开展。数字化教材是教材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后的新形态。经典传统的理论知识被保存在纸质教材中,而立体动态、需快速适应产业新成果的实践知识需要以数字资源的形式动态更新、以灵活生动的方式呈现。学校积极探索纸质教材的数字化转型,提出“数纸一体化”的教材理念,在开发出兼具思政元素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自编纸质教材与优质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增强现实(AR)技术为引擎,促进优质课程资源与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图片实现精准匹配,利用移动终端识别相关知识图片跳转至优质课程资源,扩展了纸质教材的信息容量,拓展了优质课程资源的应用途径,实现了教材资源应用数据的采集。同时,学校还构建包含“网页端、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端”的“医药云课堂”平台,整合课程与数字化教材资源,发挥育人成效;通过系统化和平台化的建设,实现了优质课程教材资源的校内共享与校外辐射。 梯度培育教材 建设成效显著 学校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教材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教材培育工作,形成了“校级—上海市级—国家”的建设梯度,建成了多部上海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精品教材、“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十四五”首批上海市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等。学校被评为上海市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基地,连续3届获得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优秀组织奖,多部教材被评为优秀校本教材。“制度为本选用有道,特色为要建设有效——上海市医药学校教材建设规划与管理典型经验”入选《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蓝皮书》,相关成果及经验推广辐射至10余所同类院校。通过教材建设,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及综合素养明显提升,得到了多家权威出版社的认可与教材编写邀约。 (蒋忠元 田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