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是教师职后培训的国家品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成都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自2012年承担教育部门“国培计划”项目以来,累计培训西部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2000余名,扎实做好“国培计划”教师培训工作,始终贯彻“三个现代”理念,即“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内容”“现代教学手段”。学院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成果导向,紧紧围绕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骨干教师、培训者专业发展,为推动西部地区基础音乐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以需求为导向 全面统筹管理 (一)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 学院成立调研组,明确调研目标,即了解西部地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在专业素养、教学能力、职业发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具体需求。采用多方式调研,以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提炼需求与问题,并对过往的培训工作进行回顾,调研学员需求的共性和变化趋势。例如,调研组在西部地区前期调研中发现,培训对象受到地理位置和整体教育环境的影响,阻碍了专业能力的发挥和教学成果的提炼。调研组以此形成西部地区音乐学科领域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报告,同时将教师培训需求融入方案制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以确保培训内容与教师实际需求高度契合。 (二)健全管理制度,坚持规范严密 统筹管理是做好“国培计划”的重要基石。学校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国培计划”领导小组,全面统筹项目的整体规划、组织实施与质量监管工作。同时,制定详细的项目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领导小组下设校项目管理办、校项目执行办和相关职能部门后勤服务保障办,举全校之力保证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加强对培训项目的统筹管理,学校成立了教师培训管理中心,负责教师培训项目的统筹实施。各二级学院、各部门分工合作,整体把控培训进展动态,全方位监督培训服务,保障培训质量。 学院具备完善的集中培训及远程培训管理机制,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后勤保障制度、危机应急处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和双班主任负责制。各班配有行政班主任专门负责学员生活、后勤事务的组织与管理。相关职能处室制定有培训应急预案。医务室与当地医院实行联防联控,保证学员和授课专家的健康安全。本着预防为主、责任明确、重点突出、落实到位的原则,学院对教室和学员住宿点加强保卫工作,保证学员的人身、财产安全。 创新培训模式 打造培训亮点特色 项目设计突出立德树人价值导向,构建混合式培训、规范教师培训内容、专家团队建设等多元化教师培训模式,注重培训课程资源的生成与管理。在新课标背景下,以教学能力提升为主线,构建“异步研修、集中培训、校本研修、返岗实践”的四维混合动态延伸教学培训模式。 (一)培训目标注重“个性化” 通过培训前的需求分析,确定学员的学习特征、认知起点,明晰教学问题,利用项目式教学法,设计“项目式+体验式”教与学的过程。为每名教师量身定制学习计划,以满足其独特的职业发展需求。通过分析教师的背景、兴趣和职业目标,为其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包括选择特定的课程、参与特定的项目或研究工作等,以帮助西部地区音乐教师有针对性地突破专业发展瓶颈、坚定教育理想、明晰成名路径、认清学科发展趋势、更新学科教学理念、提升专业综合素养,全面打造具有“学科专业性、教学专业性和发展专业性”的“三专”人才。 (二)培训形式重视“现代性” 音乐教师培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模式,而是与现代的在线学习平台、智能教学系统等相结合。整合平台优势,嵌入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合理运用师学通平台、云直播平台、移动听评课APP、伴培书童APP等。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音乐教师培训实现既参与实体课堂,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和资源共享。 同时,学院鼓励教师开发和设计在线课程,以适应数字化教育的需求。不仅包括制作教学视频、电子书和互动式学习材料,还包括构建在线学习社区和管理在线学习平台。通过在线课程开发,教师提升了自己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的数字化素养。 (三)培训方式注重“实践性” 教师培训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实践性课程的占比在80%以上。同时,成都师范学院丰富的实践基地资源遍布成都市内外,校外实践基地各具特色,能够满足学员在各类名校的观摩和实践中的差异化需求。学院依托四川省、成都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设立跟岗培训基点校,通过名校访学跟岗实践、优秀教师示范课、学员现场授课、教学研讨沙龙、观摩社团演出等方式,充分发挥实验基地学校的作用,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切实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 (四)培训内容突出“前瞻性” 通过预见音乐教育发展趋势、调整培训内容和方法、关注市场需求和政策动态以及开展前瞻性实践活动等措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实施后,为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学院整合教学内容,在同年的“国培计划”项目中,增加新课标模块,帮助教师深入理解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方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学院适时地在培训中加入人工智能教学模块,有效地将人工智能与音乐教育融合,以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通过培训内容的创新,提升学员对学科发展趋势的认知能力,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的能力,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 多元课程设计 加强专家团队建设 (一)多元化课程设置 线上线下课程设置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打造具有审美与情感体验的音乐课堂教学为标准,学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职业信念与师德培养、专业技能与学科知识、音乐创新与课题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融合、名校访学等多个维度,满足一线教师迫切之需。科学构建培训课程体系,充分考虑课程专题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专业技能课程配备专门的场地进行“一对一”示范教学,开设辅助技能训练课程,如“钢琴即兴伴奏与弹唱”“嗓音训练与保护”等。学院将富有知识性、创造性、实践性的课程进行综合设置,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组建名师团队 为保证培训质量,师资选择为重中之重。学院组建了一支目标导向清晰、切合参训教师培训需求、精准定位参训教师教学实际问题、师资力量雄厚的专家团队。遴选校内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如省、市、区级音乐教研员、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以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选及教师技能赛一等奖获得者。既有专家高屋建瓴的理论引导,又有一线教师的丰富实践经验,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和“一对一”配备辅导人员,能够更好地指导参训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使其专业水平在短时期内得到有效提升。 科学评价成效 提供持续支持 (一)注重考核评价的科学性 建立多种有效的培训绩效评估制度。考核评价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主要分为出勤率、参与度和阶段性成果提交三部分内容。 在培训过程中,学院及时收集学员的反馈意见,并根据反馈意见对培训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除常规考评外,更关注教师在实践基地进行实际实践指导效果的评估考核,同时开展优秀课、论文等教育科研成果的评选,使评估手段更全面科学并有实际价值。 (二)持续跟踪指导,注重成果转化 参训结束后,学院举办结业成果汇报专场音乐会,大大增强参训教师的获得感。校本研修跟踪指导坚持“个性化、实践性、持续性”的原则,建立长期跟踪机制、定期交流机制、跟踪评估机制。以此巩固培训效果,推动培训成果转化,解决学员训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学员延续性、灵活性、高效性的常态化专业发展。项目组为参训学员的训后学习提供有效服务,安排专人负责训后跟踪指导工作,发挥线上线下混合优势,利用专家资源和网络研修平台为学员训后学习提供有效服务,推动学用结合,确保培训实效。 坚持培训与西部地区学校实际工作相统一的思路,将培训活动的研修任务与中小学音乐教学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可供中小学音乐教师学习、借鉴、共享的学术资源。 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整合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实施项目全过程管理,探索形成了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符合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的培训模式。学院以“国培计划”助力西部地区音乐教师专业成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西部地区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侯唱枝 黄勇 姚敏 刘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