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交通学院针对以往思政教育中存在的载体形式单一、协同机制不足、情感共鸣较弱等现实问题,自2021年起,系统开展“光影艺术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学院秉持“光影为媒、文化铸魂、协同共育、实践赋能”的核心理念,以红色文化为底蕴,以光影艺术为切入点,构建起“内容供给—场景营造—实践转化”“三位一体”的沉浸式思政育人新模式。 强化顶层设计与机制构建,夯实育人组织基础 学院高度重视光影育人工作的系统规划和制度保障。学校党委宣传部统筹、交通学院党委牵头、多部门协同开展光影艺术育人顶层规划,构建以“红色放映厅”为核心,联动书画、摄影、话剧等多元艺术形式的融合发展路径,制定涵盖红色主题观影、书画展览、摄影作品展示、话剧表演等内容的一体化实施方案。组建“思政课教师+艺术指导教师+学生骨干”育人团队,整合校内外美育、思政与专业资源,规划育人路径,健全保障制度,推动光影艺术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实现育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打造多元内容创新载体,多维赋能精准思政 学院紧扣“四史”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结合国庆、校庆、毕业季等重要时间节点,构建“基础型红色影片+特色型艺术创作+动态型热点展播”三类资源矩阵。红色放映厅常态化展映经典影片,并邀请马克思主义学科教师开展映后导赏、微党课解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影片背后的历史逻辑与精神价值。同时,联动举办书画大赛、摄影展、红色话剧等一系列活动,拓展“动态影像+静态视觉+情境体验”多维育人体系。2021年以来,累计举办红色放映120余场,观影师生超3万人次;承办各类展览展演20余场,展出作品1000余幅,覆盖学生1.5万余人次,推动思政教育实现从“抽象说教”到“可感可知”的转变。 拓展育人场景与传播矩阵,营造全域浸润氛围 学院着力推动光影育人从“定点开展”转向“全域覆盖”。线下打造多场景联动空间,升级室内“红色放映厅”,开设户外“星空放映场”,结合季节、节庆开展主题露天电影展映;在图书馆大厅、公共教学楼走廊设立“光影艺术长廊”,常态化陈列学生创作的红色主题书画、摄影作品;依托报告厅、学生活动中心,举办话剧展演、创作分享会等大型活动。线上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持续推送活动预告、作品展示与参与反馈,发起“光影打卡”“红色荐影”等互动话题。校院两级团委、社团组织协同发力,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传播网络,显著提升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使红色文化无声浸润校园的每个角落。 推动协同参与并形成价值认同,深化实践育人成效 学院创新构建“观影体验—艺术创作—实践践行”的闭环育人模式,引导学生将红色精神落到实际行动。一方面,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学分激励作用,学生参与观影、创作、展演等活动均可获得“第二课堂”学分,极大激发了其参与热情。另一方面,推动光影育人与主题教育融合,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期间进行“影愈心灵”主题展映,借助影片叙事疏导学生情绪;开学季举办交通安全微视频大赛,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把从光影活动中获得的精神力量转化为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通心相随”志愿服务协会规模从30人发展至200余人,累计开展社区宣讲、党史普及活动20余场;2024年,组织265名学生志愿者服务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率超90%,实践团队获批国家级别重点团队,学院连续多年获评“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近两年,学院12名毕业生选择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基层单位就业,10名学生应征入伍,实践育人成效显著。 突出实施成效与品牌影响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新模式 学院聚焦思政育人模式改革,依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育人体系探索与实践”,在价值引领、培养质量、社会影响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学生思想认同显著增强,对红色基因的认知水平明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跨越,学生获国家级别竞赛奖项300余项,立项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0余项,初次就业率较高。“通心相随”志愿品牌服务西藏、新疆等地区1.1万余人次,“红色放映厅”已成为深受学生喜爱、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学院先后获评山东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山东省示范性基层教学组织,获批国家级别一流本科课程1门、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3门、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各1项,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新模式。 (岳国伟 徐昊昊 王万楠 任泳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