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 星期五
四川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创新“向乡性”小学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黄培森 杨士连 刘勉 赵栅凌

  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四川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培养具备初等教育胜任力与乡土适配力的乡村小学教师”核心目标,依托小学教育专业,探索出“数实一体·双向赋能·三阶递进”的“向乡性”小学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

  以体系为基

  拓展师资培养思路

  学院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立足川东、辐射全川、面向全国”的办学定位,确立“师德高尚、一专多能、扎根基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系统化改革形成特色育人模式——“爱乡、懂乡、融乡”的“向乡性”小学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学院传承陶行知教育思想,以师资培养体系改革为切入点,从理论、模式和机制三方面拓展师资培养思路。理论层面,构建“向乡性”小学教育师资培养新框架。基于“认知—情感—实践”三维耦合的“向乡性”理论模型,将“爱乡、懂乡、融乡”确立为乡村小学教师核心素养;开发“乡性技能评价量表”,实现情怀可测、能力可评、过程可培,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提供原创性、系统性、可复制的理论方案。模式方面,打造“三阶递进”的“向乡性”能力成长闭环。以“向乡性”生成阶段为依据,创设“认知奠基→技能砺能→归属强化”三阶标准化流程,形成可操作、可量化、可推广的实践检验标准。机制方面,形成“双向赋能”的乡村学校“教研融合”长效生态。建立“科研前置→教学即科研→科研再教学”三级转化链,实现“论文写在大巴山、成果带回课堂、效益留在乡村”的可持续闭环。

  以实践为本

  强化师资培养质量

  为满足乡村教育对“爱乡、懂乡、融乡”师资的需求,学院在师资培养过程中,不断创新探索,强化师资培养质量。一是构建“数实一体”的师资培养载体,破解数实割裂问题。建立数实协同课程平台,形成数实一体、共建共享的乡土化数字资源“一站式”中枢;运用“数据+场景”双轮驱动的教学技能淬炼链,实施数实循环教学实践。以“数据画像→场景演练→田野验证→模型再迭代”四步法,打造数实循环教学实践新范式,实现“线上数据—虚拟场景—真实课堂”闭环淬炼。创建数实融合评价生态,搭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二是建立“双向赋能”的乡村学校“教研融合”机制,破解教研脱节问题。科研前置课程化,把国家课题引入低年级课堂,夯实教学与科研同频共振的第一级台阶。教学即科研课堂,一门课就是一项乡村教育微课题,形成“科研—教学—再科研”的螺旋式质量提升模式;科研即教学转化链,把成果带回课堂,以创新科研成果持续赋能乡村教师培养。三是设计“三阶递进”的“向乡性”师资培养流程,破解过程固化问题。初阶为“乡性认知奠基期”,用14天浸润体验唤醒学生的乡土情怀,为后续能力进阶奠定坚实价值底座;中阶为“乡性技能砺能期”,8个模块闭环锻造乡村教学硬功夫,形成可复制、可量化的技能进阶范式;高阶为“乡性归属强化期”,“双导师”顶岗实习增强职业认同感,实现“认知→技能→归属”三阶跃升与职业生命长周期闭合。

  以创新为径

  提升师资培养成效

  学院打造“虚拟仿真+真实实践”的“数实一体”培养载体,整合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建设乡村教育专题数据库与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发覆盖乡村教学场景的实训模块;建立“教学学术+乡村教育实践”的“双向赋能”机制,推动教师将乡村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乡村教育实践中解决问题;设计“认知→砺能→归属”的“三阶递进”培养流程,按年级设置梯度目标——初阶开展专业认同教育,中阶强化专业能力训练,高阶深化专业归属培育,实现“向乡性”能力有序进阶。

  历经11年改革实践,学院累计培养小学教师1200多名,多名毕业生成长为乡村小学骨干教师,学生获国家、省级师范生技能大赛奖项384项,2025届学生返乡就业意愿达89%,较2014年提升27个百分点,乡村教师职业坚守率达92%。小学教育专业入选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教学团队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在多家权威期刊上发表“向乡性”相关论文18篇,出版《高校初任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论》等著作22部。该模式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学生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被省内外多所院校借鉴应用,助力学校小学教育专业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

  (黄培森 杨士连 刘勉 赵栅凌)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