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6 星期五
湖州学院人文学院
多措并举 构建翻译课程育人新格局
赵冰

  为响应国家战略对国际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湖州学院人文学院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近年来聚焦传统教学模式在价值引领、中国话语转换能力及育人协同性等方面的不足,依托2025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理解当代中国’‘英汉/汉英笔译’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基于深度学习视域下‘OBE+POA双维导向’的创新路径研究与实践”,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系统构建了“三进”贯通,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改革、实践平台拓展和评价体系重构“五维发力”的育人新格局,在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获湖州学院2024校级教改课题“大语言模型辅助下基于POA理论的‘英汉汉英笔译’课程的研究和实践”资助。

  价值引领与生态重构:以“三进”推动翻译课程体系创新

  在翻译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中,“三进”原则发挥着系统性与引领性作用,是推动“英汉汉英笔译”课程实现内涵式发展与生态化重构的战略机遇与核心驱动力。

  (一)“进教材”:奠定课程的知识与价值基础

  “进教材”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石。湖州学院人文学院确保教学资源兼具思想性和规范性,为学生提供坚实的价值与知识支撑,奠定“英汉汉英笔译”课程的理论根基。

  (二)“进课堂”:推动教学创新与转化

  “进课堂”作为核心实践环节,通过精心设计案例和任务,推动教学创新,实现教材向教学的有效转化。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教学的实践性,还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更具实效。

  (三)“进头脑”:促进学生内在认同

  “进头脑”贯穿教学与评价全过程,融知识、能力与价值塑造为一体。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内在认同,使学生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五维发力”构建育人新生态的协同路径

  (一)课程建设——构建“一体两翼”课程新体系

  课程建设是育人新生态的主体架构,学院以构建“一体两翼”的体系化课程群为核心路径,依托“英汉汉英笔译”等必修课程系统展开,致力于培养学生对当代中国核心话语的跨文化转换能力与思想理解深度,筑牢其政治立场与翻译伦理意识。同时,通过开设如“商务英语翻译”等限选课程,增强学生在国际商务语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化辨别力与核心竞争力,培养其成为德才兼备的国际化人才;借助“中国大运河文化外译与传播”等任选课程,拓展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宏观脉络的把握与多模态传播策略的实际运用。三者彼此呼应、层级清晰,形成以核心思想文本为中轴、文化译介实践为延伸的有机课程系统,实现从政治文本到文化文本、从国家叙事到地方表达的多维度能力建构,推动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翻译实践能力的深度融合。

  (二)教学内容创新——开发“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教学新资源

  教学内容创新是育人新生态的活力源泉。学院着力开发“价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教学新资源体系,以系统性资源建设支撑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编写《多视角下的传媒翻译研究》著作,有机融入湖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地方实践案例,使学生在翻译学习中强化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构建动态语料资源,依托权威平台系统整理核心术语、经典表述及其规范译法,为教学与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推动数字化资源整合,引导学生基于课程自主开发包括地方文化视频、多媒体课件、时政文献译写成果及视觉海报在内的多维资源包,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的转变,形成开放、立体、持续更新的教学资源生态。

  (三)教学模式改革——创设“学生中心、任务驱动、思政融浸”的课堂新范式

  教学模式改革是育人新生态的关键环节。翻译类课程借助大语言模型,以项目式学习(PBL)与产出导向法(POA)为主要方法,围绕诸如“如何向外宾译介‘共同富裕’及其浙江实践”等真实议题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实践整合理论认知与翻译技能。同步引入对比案例教学,精选中西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文本,组织学生进行批判性比对、分析与转译,培养其跨文化辨析能力与意识形态警觉,形成以学习者为主体、以任务为链路、以价值浸润为主线的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思政素养、语言能力与翻译技能的协同发展。

  (四)实践平台拓展——构建“以赛促学、以活动促练、以实战促能”的翻译实践新体系

  为强化翻译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专业持续拓展“学科竞赛、校园活动、项目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翻译教学从课堂走向赛场、从校园走向社会,实现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在学科竞赛方面,系统组织学生参与“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大赛、全国英语翻译大赛等赛事,以赛促学、以赛促训,锻炼学生的双语转换、跨文化阐释与临场应变能力,在竞技中检验教学成效,激发学习动能。

  在校园活动方面,依托外语文化节品牌活动,开展理解当代中国主题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翻译训练中,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素养。在项目实践方面,组织学生承担如“湖州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委托的《最江南湖州精品文旅手册》3万字翻译任务。学生通过处理真实语料、面向真实受众,全面锤炼实务技能,并在服务地方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增强职业使命感,实现从学习到实践的有效跨越。通过三类平台的协同赋能,有效拓展了育人新场域,夯实了人才培养的实践根基。

  (五)评价体系重构——建立“多维导向、过程性、发展性”评价新机制

  评价体系重构是育人新生态的保障机制。构建“多维导向、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新机制,首先推动评价理念重构,从传统甄别转向促进学生发展与教学优化。在系统设计上遵循三大原则:一是多维导向,建立涵盖知识内化、能力应用与价值塑造的多元指标,综合评价学生的语言、跨文化沟通与实践等素养;二是过程性评价,借助学习档案袋、项目评估和数字化追踪,实现全流程动态监测与反馈;三是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成长,采用增值评价与个性化反馈,激发自主发展意识。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强化反馈与教学改进的联动,并将该机制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与管理体系,最终形成持续改进、支持成长的教育评价生态。

  “三进”贯通与五维协同发力模式有效突破了传统翻译教学的限制,构建起多维协同的育人格局。该模式实现了从“单科教学”向“课程思政”的转变、从“封闭课堂”向“开放生态”的拓展、从“培养译者”向“塑造文化使者”的升华,系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传播能力,为同类院校开展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式参考。

  (赵冰)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