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既面临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时代命题,又肩负支撑地方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使命。成都大学作为成都市仅有的一所市属本科高校,一直秉持应用型城市大学办学理念,坚持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依托“校在城中、城在校中”的独特区位优势,针对传统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理念滞后、资源分散、模式传统、路径固化等问题,系统构建“校城协同、数字赋能、融合创新”的实践育人模式,显著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有力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互融互促。 校城协同 构建资源整合机制 校政企共建平台,构筑实践育人合作高地。深化校政企合作,与成都市相关部门及行业龙头企业携手,共同搭建实践育人平台。目前,已建成涵盖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70余个协同育人平台,实现了研究成果向生产力的直接转化,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实践机会,为成都市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多链协同育人范式。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对接成都产业生态圈和重点产业链,通过“平台+项目”双轮驱动模式,聚合实践育人资源。以项目共研、课程共建、基地共用、师资共享、成果共赢等方式,持续提升新华三IT学院等协同平台的实践育人功能和能级,打通学科、产业、人才之间的壁垒,形成教育链、科技链、创新链、人才链多链协同育人新范式。 海内外协同汇聚,拓展实践育人国际视野。持续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国际产学研协同双百计划”,与全球百所知名高校开展100余项合作项目,推动“国际对标学科链接”“跨境办学平台链接”“科研合作项目链接”“师生流动人际链接”四大链接落实落地,汇聚全球育人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实践机会,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多元协同共同体,创新实践育人治理机制。积极与市级各部门紧密合作,创新协同治理机制,提升资源整合效率。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与市级政府部门共同制定校城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争取市委职能部门为对接学院提供专项支持;充分挖掘和利用大运村文化遗产资源,积极服务“三城三都”建设,提升学生服务城市的实践能力。 数字赋能 重塑实践教学要素 升级实践教学场景。学校投入1亿元实现智慧教学空间升级改造全覆盖,新建200余间智慧教室,构建沉浸式体验、仿真实验、虚拟实习、辅助训练等50个虚拟仿真平台。建设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成都大学分中心等科教平台,形成跨学科产教融合平台集群,打造“虚实结合、智能交互”的实践教学场景。 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实验项目库、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库、产教融合应用项目案例库、课程思政案例库等实践类课程资源库,重点打造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在内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建设50本数字化立体教材。打造巴蜀文化数字化工程实验室等研究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融入学生思政教育,丰富实践课程体系的内涵与外延。 重塑实践课堂形态。依托智慧教室,探索项目合作、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等多样化学习模式,引入AI助教等数智化手段,赋能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等新型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模式从“师—生”二元结构向“师—机—生”三元结构转变,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与精准化教学。 锻造数智师资队伍。实施“四大数字能力拓展行动”,全面提升教师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及专业发展“五维”教学数字化能力,打造“精科研、通转化、善育人”的数字化教学团队。通过混合式教学大赛、课程思政设计大赛等以赛促教,全面推进虚拟教研室、在线名师工作室及跨学科混合式教学沙龙建设,打造数字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 创新实践教学管理。建设数智教学一体化平台与超星课程教学管理平台,推动教学业务协同与流程优化。通过数字化手段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实现全流程在线管理、实时监控与评估。如毕业设计线上全流程管理提升管理效率,线上教学督导促进质量保障。 融合创新 变革实践育人路径 思政融入。全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的融合,建成课程思政模块库,实现全校4000余门课程全覆盖;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激活社会实践大课堂,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建好课程思政案例库和专题网站,新增1000个实验实践类校本特色模块。 科教融汇。依托83个科研平台、基地和团队,聚焦科研指导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反哺科研的双向驱动模式,探索科教融汇新路径。发挥重大科技成果及项目转化实践教学的核心支撑作用,如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阿卡波糖原料和制剂生产关键技术转化为药学相关专业实践课程与实验项目。 产教融合。实施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产教五对接”;实现校企共建课程、共上讲台、共研项目、共建教材、共育师资“校企五共建”,形成产、教、学、研、创、训“六合一”校企共同体建设模式。建设249个实习实训基地、9个省级及以上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3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课赛融创。依托成都大学产业园等科技孵化平台,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建设100门专创融合实验课程,建成特色思创小站,成立成都市技转学院,开展技术转移经理人培训及技术转移实操实验课程建设。举办各类科创及创新创业大赛,常态化开展创业营、创新创业实践社团、创业路演等活动。 虚实融通。依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超算成大分中心,通过数字化仿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还原医学、建筑等复杂实践教学场景,支持高危实验虚拟操作及动态模拟。开发定向爆破等仿真案例800余个,形成“虚拟预演—实操验证—智能反馈”全链条仿真教学模式。 成都大学“校城协同 数字赋能 融合创新”的实践育人模式,实现了从“单方供给”到“多元共生”的资源整合,从“技术辅助”到“生态重构”的数字化教学转型,从“单一路径”到“立体网络”的育人路径变革。历经10年深耕,学校在育人质量、服务城市能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5年,毕业生落实率持续保持高位,千余名毕业生进入国内外一流高校深造,一批优秀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级别赛事中获奖。近3年,本科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万余人次,立项创新创业项目千余项,孵化本科生创办企业183家,总产值超2亿元。 (张洪 赵倩 胡庆 贾蔬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