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9 星期五
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综合施策 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宁杰

  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广西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学院多维协同,探索育人新路径;拥抱人工智能,坚守育人初心;构建“五位一体”育人新模式,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倡导“文化塑校”,坚持价值引领。学院通过综合施策,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多维协同

  探索育人新路径

  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契机,以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积极构建多维协同的育人模式,绘制协同育人“同心圆”。

  加强课程与实践协同。学院通过优秀教师示范授课、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等加强课程建设。同时,坚持知行合一,探究“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如“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讲述“我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活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大学生主题微电影展示活动等。

  促进校内与校外协同。学院多次组织师生前往桂林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大思政课”主题教学活动,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到金秀瑶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公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学活动。

  推进整体与学段协同。学院赴玉林市玉东新区第七小学开展“美育浸润党心连童心 民族团结大手拉小手”实践活动,在学校东校区西田径场举行喜迎国庆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题教育活动。

  深化教学与科研协同。学校领导亲力亲为,带头上思政课。党委书记李清先主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副校长黄映然全程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同时,邀请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赖绍聪、南宁学院教授陈雄章、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李玉雄等来校开展教学与科研专题讲座。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化了教学与科研协同,激发了铸魂育人的内生动力。

  拥抱人工智能

  坚守育人初心

  伴随着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人工智能时代扑面而来,学院迎“新”而上,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为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调整专业设置,发挥实施“人工智能+教育”资源优势。学院申报的人工智能专业成功获得教育部门审批,并将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招收首批人工智能专业学生,计划招收学生120名。

  强化课程建设,丰富实施“人工智能+教育”课程资源。课程建设聚焦人工智能在软件应用领域的前沿技术,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优势,紧密对接智能医疗、智慧金融、智能教育、智能交互等数字化转型需求,以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与软件开发为核心,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算法研发、主流深度学习框架应用、智能软件系统开发与优化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完善平台建设,搭建实施“人工智能+教育”有力载体。早在2017年,学校就开启了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与玉林市携手共建玉林市大数据研究院。此后,学校持续发力,相继获批玉林师范大数据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凭借突出表现获得数字广西建设优秀成果奖。

  注重项目实践,打造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实践路径。学院把“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提高师生人工智能素养与技能。学校连续两年承办广西大学生人工智能设计大赛,积极与各方合作,参赛学生在人工智能学科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构建“五位一体”育人新模式

  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玉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听、说、读、写、行”“五位一体”育人新模式,不断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和思想政治素养。

  以“听”筑基,深化教育启迪。学院集“实体课堂、移动课堂、线上课堂”于一体,打造“红迹微党课”“公益课堂”“专业讲座”。2024年以来,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20余场,举办“博雅大讲堂”40余期,开办“红色主题教育党课”30余讲。

  以“说”促培,强化交流互动。学院充分利用校内活动平台,组织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例如,2023年11月,举办“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演讲比赛”;2024年10月,举办“大学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会”等活动。

  以“读”润心,书香育人。学院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鼓励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等。

  以“写”固本,增强技能训练。学院教师精心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辩论稿、调研报告、读书笔记、演讲稿、新闻稿、倡议书以及各类文体活动方案等,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以“行”验效,知行合一。学院立足“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育人目标,组织玉林师范学院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直观体验党的创新理论在祖国大地的生动实践,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用好实践周、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调研和寒暑假社会实践,深化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知、对社情民意的了解、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倡导“文化塑校”

  坚持价值引领

  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不断提高思政课育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工作的重要标准,实施“文化塑校”工程,努力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实施“文化塑校”工程,建造升级文化设施,增添校园文化墙、主题雕塑等文化景观。近年来,学院助力学校建造并完善了一系列校园内的“文化塑校”设施。例如,建设以孔子雕像为核心的孔子广场,体现了儒家文化传统,激励学子勤勉好学;打造王力湖畔的王力塑像,纪念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彰显学术传统。创建主题文化空间,打造以校训“厚德博学,知行合一”命名的教学楼,如厚德楼、博学楼、知行楼等。创设陶艺工作室,为学生提供艺术创作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能力。搭建党建与育人平台,践行“红树林”党建文化,通过读书班、党课、社会实践等活动,形成特色育人体系。完善校园文化景观,如挂榜山、玉兰湖、天南湖等,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这些设施通过多元的形式,既传承了历史文化,又体现了现代育人理念。

  (宁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