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9 星期五
河套学院
扎根地方办大学 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河院宣

  河套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有较强教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总体目标定位,坚持“立足河套地区,服务内蒙古,辐射黄河流域”的服务面向定位,坚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化“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贡献求生存、以作为谋发展、以服务促融入,走出了一条高校与地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之路。

  主动担当作为

  切实提升服务地方能力

  持续提高应用型科研水平。近年来,河套学院加快推进科研工作改革,强化服务管理,努力打通科教资源活力的“最后一公里”。学校获批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个、自治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1个;获批科研项目472项,其中,国家级别项目5项,自治区高校“五大任务”专项3项;获批“科技兴蒙”行动重点专项4项,争取科研经费3692万元;争取横向项目7项,资金达147.8万元;获批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创中国”自治区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荣获自治区“创新先锋号”2次。成立了河套学院现代农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硬质小麦技术创新中心、人兽共患传染病检测与防控技术服务中心3个新型研发机构;人兽共患传染病检测与防控技术服务中心获评CNAS国家认可实验室,虫媒人兽共患传染病重点实验室获批自治区科学技术部门医药领域重点实验室。学校集聚了一批优质创新资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努力服务现代农牧业发展。河套学院积极参与“科技兴蒙”行动、“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重点支持项目,谋划、整合和集成各学科、平台、项目资源,重点建设农学、畜牧、食品等学科方向的科技创新团队。2019年,学校建成了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河套地区绿色农产品安全生产与预警控制实验室,以及食品营养与功能因子研究中心。2021年,学校成立了现代农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并成功入驻农高区;同年,组建了硬质小麦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农高区主导产业之一硬质小麦的主要牵头单位,获批“科技兴蒙”行动项目支持(项目经费1200万元),研发小麦新品系3个,建成小麦表型数据库1个,深度融入巴彦淖尔国家农高区“1+10+N”创新平台。河套学院积极推动肉羊产业创新发展,协助内蒙古富川养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任务,完成校企合作项目——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巴美肉羊提质增效及优质种羊创制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并协助该公司由自治区级种羊场转型升级为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与内蒙古中科正标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肉羊MSTN性状改造分子育种”“绒山羊基因组辅助育种”等研究。河套学院围绕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特色产业,依托优质科研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登记“向日葵育苗移栽”“加工番茄源库调控”“腐植酸研发与推广”等国家成果库成果3项,选育出作物新品种5个,参与育成的华蒙肉羊获批国家审定畜禽新品种。

  切实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河套学院与内蒙古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工程研究院共建博士工作站1个,共建研究团队4个;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研究团队12个。化学与环境工程系与市生态环境部门共同建立了巴彦淖尔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实战实训基地,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人员提供融理论培训、实操演练、实战模拟为一体的“练兵场”,促进执法人员学理论、练技能、强本领、提素质,探索企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互融互促新思路,深化战略、平台、人才等层面的政校合作,推动执法人员执法水平和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双提升”。

  立足专业特长

  积极助力地方发展

  助力地方品牌建设。河套学院多角度参与“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在“天赋河套”基地总部园区设立工作室,充分发挥美术学、艺术设计等专业优势,助推“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全面开展产品研发、营商设计、文化资源开发等工作。河套学院依托翻译研究中心,为巴彦淖尔市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国际岩画学术研讨会”“中国—南非岩刻研讨会”等开展口译笔译工作,助推阴山岩刻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和河套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打造地方文化品牌。

  服务文化保护与传承。河套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开展黄河“几字弯”文化研究,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2021年,河套学院“黄河几字弯文化与传播创新研究基地”获批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教师获批河套文化研究立项42项,撰写专著3部,发表论文68篇。在乌拉特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方面,学校获批部级及以上研究课题3项,出版专著10部,其中,《乌拉特英雄史诗研究》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部门奖三等奖,舞蹈节目《乌拉特的祝福》获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表演类甲组一等奖。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努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与相关单位共同成立了巴彦淖尔市北疆文化研究院,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整合相关研究力量,协作攻关,全面深入挖掘、系统整理、精准传承并创新发展北疆文化。学校举办了3届“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开展非遗作品展、专家讲座等六大类活动,积极推进河套文化研究,传承保护河套文化遗产。

  充分发挥优势

  主动服务乡村振兴

  扎实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作为内蒙古西部一所本科院校,河套学院承担了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镇的“一对一”帮扶工作。学校积极与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镇进行对接,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开展了一系列具体工作,为当地贫困户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扶贫成果不断深化,为推进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切实加快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近年来,河套学院组织带领党员干部深入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镇200余人次,调研、慰问生活困难群众300余户,帮助当地群众销售面粉、食用油、土豆、葡萄、粉条等农副产品近35.7万元,为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镇划拨扶贫资金2万元,发动教职员工捐款5万余元、捐赠衣服约600件。河套学院的帮扶对象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镇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2025年,乌拉特前旗发生强降雨和冰雹灾害,河套学院教职工向乌拉特前旗捐赠10.8万元。同时,学校还推出多项帮扶措施,对来自乌拉特前旗和五原县的受灾学生减免学费,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组织学校食堂优先采购灾区积压的瓜果蔬菜,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难题,以实际行动助力受灾群众渡过难关。

  创新推动科技扶贫。河套学院依托“扶智扶志”的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助力农牧区脱贫致富,建立智慧农业示范点,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乌拉特中旗德岭山万亩花生产业园、四义堂“智慧四控”高效农业示范园,构建“政府部门+学院+科技平台+合作社+农户”的科技精准扶贫模式,在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镇推广两色地膜、薄厚分区滴灌带技术,推广优质肉用种羊胚胎移植扩繁及杂交应用技术,不断探索山旱区脱贫致富的发展路径。同时,河套学院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举办实体技术讲座、培训40多期,受众1.2万多人次。

  创新培养模式

  努力提供人才支撑

  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河套学院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主线,以开放式、多方位、交叉互动的理念建设“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平台,创新实施“3+1”(3年夯实专业基础、1年赴企业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四位一体”协同机制(政府部门引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行业指导),构建了“151”(第一个“1”是指以学生为中心,“5”是指专业认知实习、课内实验实训、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5个环节,第二个“1”是指实现1个目标——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双循环、双促进实践育人体系,将生产实践环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与职业需求精准对接,形成了“课程共建、师资互聘、实践共融”的育人新格局。学校建成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和数字经济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获评自治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自治区首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校。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内蒙古赛区选拔赛中获得金奖10项,其中,高教主赛道6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4项,学校获得“最佳组织奖”;在第五、第六届全国高校“联盟杯”互联网+虚拟仿真经营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团队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食用葵花籽蛋白质提取及其降血脂作用研究”被评选为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最佳创意项目”;2022年,承办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内蒙古赛区巴彦淖尔市选拔赛,在大赛中学校获得二等奖2项,并荣获“优秀组织奖”。

  坚持产学研协同发展。河套学院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对接,形成“政—校—企—研”协同的实践教学育人机制,实现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根据专业特点、实践教学需求及学生规模,建成10个校企共建专业,建立院级现代产业学院3个,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44个,与行业、企业共建实验室13个,能够较好满足各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其中,获批自治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地1个,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个,被评选为院级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3个。河套学院立足巴彦淖尔市,面向内蒙古,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自治区和巴彦淖尔市培养了大量优秀专业人才,培养了一大批杰出校友。这些分布于各地的“河院人”正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以不同的方式贡献着“河院智慧”和“河院力量”。

  (河院宣)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