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30 星期一
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实现“真题真做”
——苏州工学院产业学院赋能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性”。近年来,苏州工学院依托产业学院,低成本、高质量完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结合学科和专业开展劳动实践,构建真实生产场景,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劳动教育中实现“真题真做”,促进学生劳动素养与职业素养的衔接和可持续提升。

  分析、把握产业学院对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

  产业学院是面向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有机融合,由政校行企等多元主体共同组建,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创新创业于一体的集成化协同育人载体,苏州工学院认为,产业学院对于劳动教育的开展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苏州工学院认为,劳动教育应回归学生“身体主体本位”,强调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帮助学生实现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产业学院能将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运营流程、人文环境引入教学全过程,为学生搭建贴近真实生产经营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学校依托产业学院开展劳动教育,既实现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又促使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产业学院能够模拟真实工作场景,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有助于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世界中提升劳动素养。此外,产业学院还打通了课堂与车间、教材与员工培训手册、招生与招工、毕业与就业之间的隔阂,学校基于产业学院的劳动实践教学,可以更好地实现多方之间的交流与配合。

  产业学院能够有效整合行业企业生产运作的工作规范、操作流程、生产设备等教学资源,基本实现了“把车间搬到课堂”,有助于开展知识传授、技能锻炼、精神传承等教学活动,有力支撑生产性、服务性劳动实践教学。此外,产业学院倡导“学校建在产业园中、专业建在产业上、课堂建在车间里”,从而实现行业企业独特资源的共有共用,弥补人才、技术、经验、信息、管理等资源可能存在的不足。

  以产业学院为载体,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苏州工学院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应用型办学定位不动摇。学校坚持“五育”融合,从“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出发,以产业学院为载体,低成本、高质量打造生产性、服务性、创造性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开发产教融合型劳动实践项目。苏州工学院秉持“注重通识、融入业界”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产业学院是苏州工学院的一张名片,在全国较早建立了电梯工程学院、光伏科技学院以及电商、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医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声学技术、应急管理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多个产业学院。学校与行业企业以产业学院为载体形成实践共同体,依据行业企业产品质检、设备维护、客户服务等真实业务和运作流程开发劳动实践项目,提高学生利用学科专业知识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劳动技能。学校加强行业企业岗位胜任力图谱与劳动素养之间的对接,将OBE教育理念引入劳动教育实践项目评估机制,建立了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动态评估与更新机制;目前,学校建成100个较为成熟的劳动实践项目,有力支撑“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下一步,学校将持续优化产教融合型劳动实践项目,通过公选课的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行政班教学组织,打造“教学做评”一体化教学管理数字平台。

  开展贴近生产场景的劳动实践。苏州工学院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2022年以来,学校积极参与教育部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数字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共同体”项目以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牵头的教育部门劳动教育与劳动实践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大力开展贴近生产场景的劳动实践。学校充分利用产业学院空间载体、设备设施建设线下实践平台,让学生面对真实生活场景、亲历真实社会生产,注重手脑并用。例如,外国语学院开展助学助教实践、纺织服装与设计学院开展民宿景观设计实践,在出力流汗中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借助产业学院,学校着力营造真实生产的劳动教育情境,设计贴近真实生产生活的教学场景。例如,商学院以电商产业学院为载体,借助雪中飞实业有限公司、上海鲲驰贸易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直播带货劳动实践,在“真题真做”中提高劳动技能。通过产业学院,学校与行业企业、教育公司共同开发基于实际生产流程和工作场景的虚拟仿真课程,为学生提供智能工厂建模、工业机器人编程、3D设计打印等多样化的虚拟劳动实践机会,以适应企业导师柔性教学、拓展实践空间的需要。

  开发“知行合一”的课程体系。苏州工学院注重依托产业学院,将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基于苏州雄厚的产业体系,学校紧跟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紧密对接相关产业的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标准,将这些标准融入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达成产业学院相关主体均能接受的课程目标。学校健全“1+4”理实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其中,“1”为独立开设劳动教育通识必修课程,“4”为开展日常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创造性劳动4种类型劳动教育实践,从劳动基础理论知识开始,以劳动实践教学为主,构建了“动手又动脑、出力又流汗”的教育体系。学校注重贯通职业素养与劳动素养,一方面,利用产业学院设计匹配岗位群的劳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实践环节,提高课程内容与产业岗位群的匹配度;另一方面,依托产业学院将劳动教育渗透融入专业教育、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等人才培养环节。学校结合产业学院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优势,融合多元产业资源,整合行业信息资源,设计涵盖基础理论、产业导论、劳动技能、真实生产要求、职业素养的课程进阶体系。学校明确企业技师进驻产业学院的时间,推进高校教师进修计划,加强劳动教育“双师”团队建设。

  (张海 蔡瑞林 王勇 韩先斌)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1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实现“真题真做” 张海 蔡瑞林 王勇 韩先斌2025-06-30 ——苏州工学院产业学院赋能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2 2025年06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