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30 星期一
字句皆情境 声声润心田​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实验中学情境诵读育人实践

  在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实验中学,一名九年级学生正在舞台上深情演绎《孔乙己》。他身着长衫,手捧泛黄的书卷,声音时而低沉、时而激昂,将人物的悲凉与时代的荒诞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戏剧表演,而是“情境诵读教学法”课堂的真实剪影。自2009年起,一场以“情境”与“诵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在学校悄然展开。从单篇诵读到“大单元情境教学”,从机械朗读到“五步深度阅读”,从模糊评价到“1+3多元体系”,学校以情境诵读育人实践探索出一条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新路径。立足大单元情境诵读教学研究,学校先后获得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第二批全国情境教育实验校、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润·书香”全民阅读青岛示范学校、青岛市九年制实验学校(基地校)等称号。

  破局之举

  从困境突围到理念革新

  2009年,一场关于语文教学的反思正在校园悄然酝酿。“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作文课上学生抓耳挠腮,背诵课文平淡无味、缺乏感情。”……当时,学校的语文课堂正面临三大困局:知识传授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机械诵读消解了文本生命力,应试导向挤占了审美空间,学生难以将语言学习与实际生活情境相融合。如何打破藩篱?一支课题组开启了长达16年的求索之路,创设出情境诵读教学方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读”策略——朗读、研读、品读、悟读、诵读,让文本解读从“知识搬运”转向“情境共生”,打造了情境课堂模式。

  “诵读贵求其神味”,这为困境中的探索者照亮了方向。在山东省规划课题“小学语文阅读情境诵读教学研究”的牵引下,一场以“情境诵读教学法”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拉开序幕。团队成员扎进课堂,观摩300余节课例。一次偶然的听课经历成为教学改革的转折点——当一名教师在《背影》教学中播放了车站送别的纪实影像,学生们突然热泪盈眶。“原来情感共鸣可以这样唤醒!”这个瞬间启发了团队:语文教学缺的不是技巧,而是唤醒生命体验的情境。情境诵读教学打破了单篇的教学局限,提出“大诵读”概念:围绕文本主题创设语言、生活、审美等多元情境,在语音情境中沉浸、在问题情境中建构、在审美情境中体验、在价值情境中思辨、在综合情境中内化。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实现语言的输入、解码与输出,最终提升核心素养。

  发展之道

  从方法论到育人体系的蝶变

  随着探索的深入,自2015年起,学校逐渐打破了传统单篇教学框架,构建“1346”大单元情境诵读教学体系——1个目标(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3个模式(课堂、评价、育人)、4条路径(文本解读、课型提炼、评价研究、体系建构)、6类课型(小说、散文、诗歌、说明文、演讲、戏剧),形成了纵向贯通小初、横向融合课内外的立体化教学架构。通过“情境浸润→深度体验→行动转化”的螺旋上升路径,实现认知建构与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搭建课内外有机融合的情境诵读体系。

  在九年级小说单元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设计“人生百态展板”项目:用舞台剧诠释《变色龙》的荒诞人性,通过对比阅读挖掘《蒲柳人家》的乡土情怀,将诗歌课堂化作一场“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诗意旅程,当学生头戴银元道具讲述“茴香豆”背后的辛酸时,课堂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一场充满张力的精神盛宴。这种变革很快显现成效——学生写作素材库从“流水账”升级为“鲜活的生活切片”,这种“在做中学”的大单元模式,让教学从“知识灌输”变为“实践创造”。

  向美而生

  从文化传承到评价体系的升华

  随着研究的深入,情境诵读开始突破学科边界。在“经典咏流传”主题活动中,古诗文遇上现代音乐,《水调歌头》被改编成交响吟诵版,苏轼笔下的明月穿越千年与学生对话;在“清明祭英烈”仪式中,学生手捧菊花诵读《囚歌》,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回荡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回响。这种沉浸式教育带来的效果,远超课本知识的传递。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评价领域。“1+3”多元评价模式让情境诵读教学迎来了评价体系与育人格局的双重升级:如同为学习装上精准导航系统,深化阶段精心打磨出“多元评价魔方”。传统的“读得准不准”被细化为“情感层次量表”:从基础层次的“读准字音”到特色层次的“读出变化”,再到星级层次的“引发思考”。“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必须把船上60人全部救出去!”在小说《船长》解读中,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与动作的演绎,为整个课堂营造出紧张的氛围,也生动刻画了一位英勇无畏的船长形象。AI(人工智能)诵读评测系统,辅助捕捉了学生的发音韵律。课堂展演、网络空间都成了实时反馈的“评价实验室”,让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导航仪”。让学生从“怕诵读”变为“爱表达”,30多名学生在“夏青杯”朗诵大赛中获奖,100多名学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300多人在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等竞赛中获奖,核心素养大幅提升。

  向光而立

  从“区域案例”到“全国品牌”的跨越

  今日的青岛市城阳区实验中学,处处可见情境诵读的生动实践:在文化长廊上的诗词互动屏前,学生争相扫描感受“大漠孤烟直”的壮美;“朗读亭”里,留守儿童的思念化作电波飞向千里之外的父母;数字化资源库里,2000余件AR交互诵读作品等待解锁。更令人振奋的是,通过区域教学法联盟、实验基地校、名师工作室等平台辐射省市,多所学校借鉴学校“情境诵读教学法”。真正实现了“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教育理想。

  学校还成功承办了3次省市级研讨活动,召开了5次区域性会议,形成了可操作性的案例,出版了专著《情境诵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2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先后立项,并获青岛市科研成果一等奖,团队成员发表论文50余篇,3次在省市级会议上推广成果,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回望情境诵读教学法的实践历程——从单篇教学的突破到单元专题教学的构建,从教学方法的创新到评价体系的完善,它既是对传统教育智慧的传承,更是面向未来的创新表达。当琅琅书声穿越教室的围墙,当情境育人成为校园的底色,每一次诵读都是一次心灵的远行,每一次情境的创设都是一次成长的赋能。这或许就是情境诵读教学法给予学校的珍贵启示——教育,从来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生命的唤醒与点燃。

  (青岛市城阳区实验中学党委书记 辛纬国)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1字句皆情境 声声润心田​ 青岛市城阳区实验中学党委书记 辛纬国2025-06-30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实验中学情境诵读育人实践 2 2025年06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