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具有重要意义。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为建设具有齐鲁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提供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指导和支持,搭建了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平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 多维度探索教育新路,创新学生非遗文化教育模式 针对学校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与学生知识结构特点,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育途径3个维度开展非遗文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形成非遗文化促进教育、教育反哺非遗文化的良性循环。 首先,确立“文化感召、‘情景感化’、实践感悟”的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坚持“齐鲁文化传承的知识与技能并重、课程育人与环境育人并进”的教育思路。其次,构建非遗课程体系。开设非遗文化赏析、中国民间舞、中国书法临摹与创作、剪纸、木刻版画等非遗课程,对学生进行非遗文化教育,让学生系统学习非遗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掌握非遗技艺技能。在大学语文、美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体育等课程中,有机融入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体育等非遗教学内容,从知识、技能、素质3个方面开展非遗文化教育,让课程与非遗深度融合,实现课程体系的创新。最后,创新非遗文化传承教育途径。通过进校园、进课程、进生活等方式,立足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学校形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技能实践平台+研学旅行+校园文化”多种形式的非遗文化教育途径,实现知行合一,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多样化开展教育活动,促进校园非遗文化建设 学校将齐鲁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涵,使齐鲁文化真正起到教育人、引导人、感染人的作用,增强非遗文化育人的成效。 学校设计了“一堂一会一平台”的教育活动,让非遗文化走进校园,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举办“齐文化大讲堂”,定期邀请齐文化专家来学校解读齐文化。以主题班会为载体,引入本地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戏剧等文化资源,广泛开展非遗文化专题教育活动。搭建非遗传承平台,邀请非遗传承人到学校进行表演性教学,面对面传授非遗技艺,定期举办诸如聊斋俚曲、五音戏、剪纸、陶瓷、蹴鞠等进校园专场展演活动,帮助学生掌握1—2门技艺,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达3000余人次。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不仅让师生走近非遗、了解非遗,更让传承创新非遗技艺的理念落地生根,促进校园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持续增强非遗赋新效果。 多层次搭建传承平台,服务地方非遗文化发展 学校健全“开放建设、校地融合”的齐鲁文化特色建设机制,结合淄博市区域文化特点,建设了3个省级非遗传承创新平台。民间剪纸传承创新平台定期举办剪纸艺术活动节,已成功举办7届“剪纸艺术活动周”活动,校内外参与人员共计达1万余人次,对剪纸文化的传承创新作出了贡献。聊斋俚曲技艺传承创新平台加强与淄博市蒲松龄研究会的合作,创作24集系列文化视频《柳风泉韵话俚曲》,在“学习强国”山东学习平台上线,形成多部学术著作,立项4个省级研究课题,在当地多所中小学开展校园传承活动,推动淄博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陶瓷设计制作传承创新平台联合山东硅院、华光国瓷等单位,定期开展陶瓷制作研学活动,聘请陶瓷工匠大师王一君为客座教授,提升了师生的陶瓷制作技能,加大了陶瓷制作技艺在当地的传播力度。 学校在3个省级技艺传承平台的基础上成立了齐文化研究中心、五音戏研究中心等非遗文化研究机构。在与齐文化博物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组建了“淄博师专蹴鞠队”,通过传统蹴鞠活动对学生体育活动有效开展起到推动作用,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此外,学校还到当地的村镇和社区进行非遗文化宣讲活动。校城融合类项目“淄博市乡村民俗文化品牌创意建设与推广”助推沂源县朱阿村获批“2020年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项目”。学校举办“美丽非遗进社区”等一系列师生与居民共同参与的宣讲活动,促进了非遗文化的民间传播。 未来,学校将继续推进非遗文化传承创新活动,弘扬非遗文化,稳步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创新,为建设文化强国和坚定学生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本文系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协会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齐文化精神内涵与淄博两度爆火关系研究”[课题编号:L2024Z05100654]阶段性成果) (王婷 耿国彦 陈磊 白银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