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高校新风
2024-12-31 星期二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数智融合 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推进思政课程数字化改革、数智化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推动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学院结合农林院校特色,遵循学校“双一流”学科群整体规划,从线下到线上,从课堂到田野,从理论到实践,对标育才、由浅入深、纵横兼济、联动创新,成功搭建形成“大思政课”格局的教学资源平台,打造出基于知识图谱的思政智慧课程。

  “一线贯通”,凝练课程结构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学校“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结合新型农林人才培养要求,积极探索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进行课程结构重塑。以新时代重大课题为问题主线,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之间的逻辑关联,凝练教学内容,聚焦“问题靶标”;整合“红绿资源”,厘清“问题界域”;教师引导式教学,打造“问题情境”;学生合作式学习,同构“问题磁场”。学生能够直观了解教学结构和知识脉络,进行更高效的深度学习,实现“基础感知阶—认知理解阶—体验认同阶—实践内化阶”逐级提升。

  “二体搭建”,整合教学资源

  实现思政育人元素和智能技术元素的深度融合。一是以“三全育人”为载体,搭建素材体系。依托自主创设的SPOC自主学习平台、VR虚拟仿真资源等,多维整合校本、田野、网络教学素材,同步挂载文本、题库资源,建立多源供给机制。二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搭建知识体系。对教学体系进行图形化数据结构重塑,一方面,建构知识地图这一课程教学“剧本”,立体呈现课程内在逻辑,精准描述知识点;另一方面,打造知识图谱这一个性化学习“引擎”,审慎界定课程知识结构以及各知识点的联系,展现技能知识的完整画像。

  “三融协同”,锻造教学特色

  一是情怀嵌入、理念融通。以培养具有“爱农情怀、兴农本领”的社会主义“新农人”为目标导向,以新时代农林院校专业特点铺底(绿),以思政理论着色(红),既讲出“政治味”“理论味”,也讲出“农田味”“泥土味”,实现家国情怀、爱农情怀涵育与专业素养教育的深度融通。二是问题导向、内容融汇。在系统论视域下,把新时代“三农”问题有机融入思政教育教学,整理问题清单,以基础问题(课前自主学习)、热点话题(课前反馈)、高阶命题(课堂精讲)、拓展议题(课堂展示或课后实践)为基本类别,建构层次分明、螺旋式递进并带有绿色元素的“问题链”,帮助学生建立“爬梯”过程中的醒目“路标”。三是智慧思政、方法融合。深度把握“人—技术—教育”的关系,构建人文与技术同向同行的关联性课程。一方面,利用知识图谱为每名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路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深度学习;另一方面,发挥思政课程培根铸魂功能,扎根社会现实,规避算法数据定向预制倾向,做到为技术立心,拓展智能生长空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域结合”,深化教学改革实践

  坚持在人机交互、人机共生的学习新生态中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增权的教学新样态中强化价值引领。一是将思政教育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教育教学智慧化。深入分析学情,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思政课程知识图谱,成功开展混合式教学。二是将课堂教学与耕读实践相结合,实现实践教学优质化。构筑课堂、线上、校园、田野“四位一体”实践场域,以“读”致“知”、以“耕”促“行”,促进耕读教育与思政教学有机融合。三是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地方思政教学资源,全面提升铸魂育人成效。四是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学生考核精准化。利用大数据跟踪反馈进行动态考核,将学生学习过程放在成长成才的轨道中记录和评定。

  思政智慧课程建设完成并推广以来,学生的理论水平、问题意识、审辩式思维能力及自主探究性学习、合作式学习能力显著增强,思政课堂活跃度、抬头率、参与率明显提升,学生“学农从农”意愿持续走高,踊跃参与学校组织的“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作贡献”实践调研和乡村驿站科技助农活动。未来,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立足思政理论课与农林专业“红绿交融”教学特色,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为培养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新型农林人才贡献力量。

  (李波 马婷婷 张方爱)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11数智融合 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李波 马婷婷 张方爱2024-12-31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