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学院文学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学院+书院”的“双院”工作平台,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推进四类思政资源相融合为抓手,不断反馈和改进,探索建立了以“一心、双院、三文、四融、五育”为内容的高校文化育人和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立足地方文化资源优势,发挥学院学科专业特色。九江学院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九江市,位于庐山之麓、长江之滨、鄱阳湖之畔。名城、名山、名江、名湖造就了九江学院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更为九江学院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和优秀的地方文化资源为高校开展文化育人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和优势条件。 构建“学院+书院”的“双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平台。九江学院文学院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做好“五育”融合顶层设计,将以专业教育为核心的“学院”和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书院”相互融合,形成了“学院+书院”的“双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双院”工作平台让九江学院文学院既可以充分利用本地优秀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政工作资源,又能够彰显自身学科专业特色,增强思政工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提升思政工作效果。多年来,九江学院文学院充分利用白鹿洞书院等开展师德师风教育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学习教育,联合郑州大学、嵩阳书院连续17年开展“白鹿·嵩阳书院文化之旅”活动。 推进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相融合,让教学团队散发思政魅力。九江学院文学院认真落实《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决策部署,打造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配齐配强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专业教师轮流担任班主任和书院导师,外聘社会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主讲相关课程,把专业教学与思政工作结合在一起,把专业学习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既做“经师”,又做“人师”。 推进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让所有课堂散发思政魅力。九江学院文学院紧紧抓住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深入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一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开始抓起,将“师德规范”“家国情怀”等思政要素列入毕业要求,积极挖掘每一门专业课的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二是依托书院平台,积极发挥专业特色,面向院内外学生开设了“庐山文化”等富含思政教育意义的课程。其中,“走近《红楼梦》”获评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推进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让社会实践散发思政魅力。九江学院文学院积极推进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让社会实践散发思政魅力。一是从制度上对实践育人加以保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断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2023年为20%,2024年为25%。二是通过“双院”平台引进九江丰富和优秀地方文化资源,与白鹿洞书院、九江九八抗洪展陈馆、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等合作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师德师风实践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教育基地。学院“文小青”志愿服务队入选由教育部门、团组织开展的2024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队。结合专业、深入实践的大学生团队创新创业项目“可宿——文旅新媒体创新引领者”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银奖。 推进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让网络新媒体散发思政魅力。九江学院文学院充分发挥学院传统文科和新文科专业优势,牢牢把握网络文化育人主动权,筑牢网络思想阵地,把九江地域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转化为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短视频,让网络新媒体散发思政魅力。由文学院大学生自己管理的“文学院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抓住学生关切和困惑的现实问题,每年发布优秀推文百余篇,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社会和大学学习生活,多次被评为优秀校园新媒体。《为乡村办实事,助力乡村振兴》被评为江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新媒体作品”;深入发掘长江文化时代价值的纪录片《鱼面》在第三届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和第四届亚洲国际青年电影节上获得奖项。 (本文系2023年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立德铸魂:九江学院濂溪书院文化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阶段性成果) (蔡飞 李勤合 宋道贵 陈筱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