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建筑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行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吸纳就业作用显著,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巩固,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正由“建造大国”向“建造强国”持续迈进。同时,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应用日趋成熟。在这样的背景下,黄冈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精准对接行业需求,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教学理念,多举措助力培养建筑行业数字化人才。 重塑教学理念,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学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对建筑行业人才供给端以及需求端(即学情和行业情况)两个维度开展调研,组织学校、企业、行业专家团队认真总结分析,梳理出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的痛点问题,结合学院实际和行业需求,提出了“数智赋能、‘岗课赛证’融通、校企双育”的教学理念,通过数智赋能助力专业技能数字化,通过岗课融通确保教学内容实战化,通过校企双育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重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建筑数字化应用能力。学院课程设置紧密围绕行业人才需求,设立各专业核心课程团队,梳理课程知识体系,对课程进行知识项目化、实践数字化的教学内容重构,按照岗位技能要求把课程设置成若干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块,以企业真实的工程项目为主线,以生产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为载体,融入建筑数字技术,开展各模块的数字实践内容,按照实践内容设置若干基础实践任务和综合实践任务,确保“真项目、真图纸、真环境、真实践”,分级开展教学,实现从基本技能到综合技能再到核心技能的能力递进,达到提升数字技能的目标。 创新教学设计,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学院将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贯穿在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采取“岗课赛证”一体化的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团队通过挖掘工程项目中的典型工作过程来分析岗位核心能力要求,按照岗位核心能力要求设置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围绕课程内容,遴选出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学科竞赛并鼓励学生参加,以学科竞赛促进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认证,形成闭环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胜任力。近3年,“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创新育人成果显著,一是参加数字建筑类学科竞赛获奖100余项,二是结合数字化技术开展毕业设计课题研究获得湖北省优秀毕业设计10项,三是学生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获得了职业能力证书,四是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奖20余项。 重建教学过程与方法,实现校企育人目标。学院注重校企合作,倡导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课程团队重建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实行“三段五共”、协同育人。教学方式上,采取校企共组团队、共建资源、共定内容、共同授课、共同评价的模式;教学过程上,按照新知获取、实践提升、赛证进阶三段式教学设计学生及教师活动。专业核心课程全部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课程团队联合企业共建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按照线上自主学习、线下答疑解惑、任务驱动、分组协作、数字实践、成果展示、小组互评、校企双评、赛证进阶等环节来开展,全过程、全流程、全链接跟踪学生学习轨迹,实现校企育人的目标。 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地位。学院重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专业核心课程的考核评价实行校企双评、理实双考的课程评价方法。课程评价包含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增加过程性评价的比例,要求专业核心课程过程性评价比例不得低于50%。评价的维度也是多方面的,通过线上机评、小组互评、校内外导师双评等环节,全过程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终结性评价环节,通过引入企业认证考评系统,增加数字技能评价,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评价方式。在评价过程中,课程团队提供了线上自评反馈平台、过程性评价表、认证考评系统试题库等,规范学生的评价标准。 黄冈师范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始终将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课程教学创新,助力建筑行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推动学院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陈雨 卢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