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高教周刊·探索
2024-10-14 星期一
多维实践 建好线上一流本科课程

  2018年,教育部提出到2020年建设3000门国家级精品开放网络课程的目标。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用3年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简称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目前,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已开展至第三批,其中就包括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

  线上一流本科课程作为一流本科课程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建设需从多维度综合考量与实践,包括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设计、增强技术支持、促进师生互动、完善课程评价体系以及拓宽课程推广渠道,以打造出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

  课程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流课程引领成长

  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在线学习平台为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机遇,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思考、互动。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互动体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思想和道德的力量。

  具体来看,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必须明确价值引领的核心地位,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实现专业与思政的深度融合。教师在备课、授课、辅导等各个环节须注重思政元素的渗透,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

  教学内容:融合高阶思维、前沿知识与创新教育

  设计线上一流本科课程时,课程团队应注重课程内容的高阶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高阶性。高阶性课程内容旨在深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其专业素养和深度思考能力。教师应选取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核心概念,拓展学生的视野。课程内容应涵盖广泛的知识领域,并针对某一领域或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同时,通过设置多元化的讨论话题,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批判性思考,培养独立见解。

  先进性。课程设计应凸显时代前沿性,及时引入最新技术和观点,确保学生掌握前沿知识和技能,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师可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为学生提供来自行业一线的见解和指导;要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其综合素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在线资源、虚拟仿真实验等现代教学手段,使学习生动有趣,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创新性。创新性课程内容致力于营造充满创新氛围的学习环境。它采用诸如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在线互动、翻转课堂以及混合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创新任务和项目,例如创新竞赛、科技制作活动、创业讲座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技术支持:确保稳定性与易用性,为一流课程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技术支持是线上一流本科课程运行的保障。为确保稳定运行与优化体验,需采取以下措施:

  持续研发投入。高校和平台应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人才,不断探索并采用新型教育技术,满足课程的多样化需求。

  建立技术支持体系。高校和平台应组建专业团队,负责系统的日常维护与内容更新,并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同时,与技术供应商紧密合作,确保技术迭代更新。

  优化用户体验。通过收集用户反馈与数据分析,优化平台界面、交互功能以及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提供丰富的在线测试、学习进度跟踪等学习资源和辅助工具,充分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

  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涵盖大量用户数据和课程资源,高校和平台应建立健全保护机制,涵盖用户认证、权限控制、数据加密等,全面保障用户数据和课程资源安全。

  技术支持需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课程团队应将先进技术融入教学内容的设计、呈现与评估环节,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运用大数据分析提供精准的教学反馈,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学习效率。

  师生互动:确保及时性与有效性,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互动

  在线上教学环境中,师生之间的物理距离常常容易转变为心理上的隔阂。因此,增强师生互动成为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实现高效互动,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应设立多种机制,例如:建立在线答疑系统,使学生能够随时提出问题并迅速获得解答;开设互动讨论区,激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与教师和同学展开深入交流;组织线上小组讨论活动,促进学生组内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针对量大面广的课程,教师可组织线上大规模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碰撞思想、互换观点;而对于那些高质量、高标准、高难度的课程,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开展高效的线上互动,协助学生攻克学习难关。线上教学成效离不开互动数据的支撑。线上考试也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否则整个教学过程将不够完整。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疑问,教师能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存在的困惑,进而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以慕课课堂为例,作为一种典型的线上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遵循线上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以确保有效参与并取得成绩。课程团队应深入学习《高等学校慕课建设与应用指南(试行版)》等相关文件及慕课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深刻把握在线教学的本质特征与规律。不断对课程设计进行优化,尤其是加强教学交互设计,改进课程内容与展现方式,并完善课程评价的内容与形式,由此确保慕课教学的高效互动,为学生提供卓越的线上学习体验。

  课程评价:体现科学性与公正性,完善教学质量督导监控体系

  课程评价是确保教学质量、提升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评价过程必须彰显科学性与公正性,依据客观的数据和指标,对课程质量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估。

  科学性。科学性是课程评价的基础。评价体系应根植于教育学原理,紧密结合线上教学特点,设计合理的评价指标及其相应权重。通过系统收集分析学生学习数据、教师授课实况、课程互动成效等多维度信息,形成全面而深入的评价结果。这要求评价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精准把握课程的核心价值,科学评估教学效果。

  公正性。公正性是课程评价的核心要素。评价过程须保持公开透明,严格遵守公平原则,确保每个评价环节都经得起检验。同时,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明晰课程的优势与不足,为教学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为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课程团队须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涵盖课程评估、教师评价及学生反馈,关注学习成果与过程,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反映学情。通过这些机制,确保课程评价既科学又公正,有效推动教学质量提升。

  课程推广:拓展广泛性与影响力

  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优质的课程内容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更取决于有效的推广策略。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课程团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在线教育平台及学术论坛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课程特色。同时,通过与其他高校、知名教育机构及行业领袖的合作,借助他们的推荐,提升课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注重口碑传播。只有课程内容优质且教学服务上乘,才能赢得学习者的好评与推荐,从而吸引更多学习者加入。因此,课程团队需要不断优化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

  开展多样化的推广活动。课程团队可以通过示范课、讲座、竞赛、研讨会等形式,邀请行业专家分享经验,提高课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避免线上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陷入“重建轻用”困境,高校应将线上课程确立为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严格遵循《意见》的要求,建立长效的校内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同时深入挖掘这些课程在教学与人才培养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家级线上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古代汉语”主讲教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探索 06多维实践 建好线上一流本科课程 陈鸿2024-10-14 2 2024年10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