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医科大学本科生团队在学校实验大赛中锻炼基础实验技能。安徽医科大学供图
|
“在关键时刻尤其是‘黄金四分钟’里,即便是普通人的及时施救,也能显著提升患者的生存几率。如果将来碰到紧急情况,我愿意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向他人伸出援手。”在接受安徽医科大学实践团成员手把手的心肺复苏术教学指导后,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城关镇东湖社区居民洪慧深有感触地说。 今年,安徽医科大学共组建了129支“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校院重点团队深入基层。其中,70余支实践团队充分利用队员的医学专业背景优势,占比接近六成。这些青年师生将急救知识科普培训作为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累计举办相关活动100余场。 此次实践仅是该校创新探索育人模式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该校立足于“三个课堂”,即课内知识学习、校内技能习得与校外素质养成,并贯通急救科普好课堂、实践驱动提质量、赛教相长拔英才、数字赋能助培养、模拟实操强技能、四系三方促保障“六条路径”,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 重塑“第一课堂” 注重能力培养和素养提升 “提升生殖健康水平,优化出生人口素质,是健康中国的核心战略。关注生殖健康,需从生命的源头抓起。”今年秋季学期初,该校基础医学院教师谢芬芬以这样的引言带领学生们踏上人类胚胎学的学习征程。课堂上,学生们精神饱满、专心致志,为生命的诞生震撼、为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动、为生命的奥秘探究讨论。 在该校的课堂上,教师们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素养。据了解,每次课后,都有大量学生主动请求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或邀请教师指导他们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申报双创课题以及开展科普宣教与志愿服务活动。 据介绍,该校近年来着力打造了“前期预防保健—中期医疗保健—后期康复保健—全程健康管理”的“三期一体化”医学类专业集群,并增设了智能医学工程、养老服务管理等14个新医科专业,构建了涵盖医疗卫生、生物医药等领域的4个专业群。该校与安徽省新兴产业集群紧密对接,共设置了46个相关专业,占比高达95.8%。毕业生留皖率稳定在约70%,有效缓解了安徽省医学人才短缺的问题。 深化“第二课堂” 打通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 自2014年起,每年春分,安徽各地都会开展活动缅怀追忆人体器官和遗体角膜捐献者。该校持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育人各环节。 “学校致力于打造具有鲜明医学特色的实践教育品牌,让‘爱国爱民、献身人类健康’的优良传统融入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为民的大情怀。”该校团委副书记杨艳表示,学校制定了“第二课堂成绩单”积分标准及学分计量建立过程评价体系,推动促进学生100%修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 为保障“第二课堂”切实落地,该校还制定了各种制度规范,形成了“校—院—班”三级教育网络,完善全覆盖、全周期的实践育人链条。据此,构建了以目标、制度、实践和评价体系为轴的“四轴联动”社会责任教育体系,打通了课堂教育到社会实践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了传统医学实践教育体制机制“单兵突进”、协同性不够强的问题。 融合“三个课堂” 各司其职助学生全面发展 “两个手指并拢,找到患者肚脐上两指位置,即为按压点……”日前,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横江社区居委会活动室里,该校“医锦璜乡”实践团成员、2023级临床药学专业学生汪娇,正在为居民介绍海姆立克急救法的操作要点。就在几个月前,她在学校“世界红十字日”大学生应急救护大赛中获一等奖。 虽然汪娇此前已多次参加急救知识培训,并熟练掌握了急救措施,但为了更有效地向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人传授这些知识,她仍然做了充分准备:预先设想了居民们可能提出的问题,认真撰写了宣讲文稿,并精心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幻灯片。 除了寒暑假的社会志愿服务,该校学生还充分利用“第三课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据统计,近3年来,该校学生累计参与校内外志愿服务的总人次达到10.3万,服务时长总计25.4万小时,并荣获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1项及省级奖项20项。该校还成功培育了“救在行动”“银龄健康行”等多个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来自该校的3名青年志愿者更是在杭州亚运会赛场上展现了青春风采。 近年来,该校依托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我4条路径,推广了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考核评价和反馈模式,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参与、志愿服务、体育锻炼与审美体验融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形成学生综合能力画像。同时,该校加强了临床毕业实践的质量管理,构建了“实习前(进行水平测试)—实习中(实施出科考核)—实习后(执行毕业考核)”三阶段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医学人才评价不够精准的问题。 在安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王琦看来,医学生的培养机制中,“三个课堂”各司其职,共同形成育人合力。“第一课堂”主要发挥在价值塑造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聚人心、铸就灵魂,将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第二课堂”作为实践创新平台,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三课堂”则以校外实践实训为主,涵盖医院实习、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通过“三个课堂”协同育人,形成螺旋递进的教育模式,实现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目标,助力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国良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