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新征程上,湖南省株洲市二中南洲学校立足湖南株洲丰厚的工业沃土,深植地域“工业基因”,积极探索“科教融合、实践育人”的创新路径。学校致力于将地域产业优势转化为科学教育的独特资源,依托2024年度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价值转向、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以及首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家校社共育的小学科学教育实践探索”,通过重构课程体系、深化校企协同、搭建实践平台等举措,着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精神,为培养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奠基。 课程创新,启智润心 作为一所以科技为特色的学校,湖南省株洲市二中南洲学校以“工业基因赋能·科学素养进阶”为育人理念,系统构建育人新生态,深度融合区域产业资源,将航空、轨道交通等工业元素系统化、课程化融入教学全过程。学校聘请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专职总师单晓明担任科技副校长,开发“感知·萌芽”“探究·生长”“创新·赋能”三阶素养课程链,开设“航空发动机知识科普”“探秘轨道交通”等特色课程,通过真实工业情境和问题导向任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与创新能力。 此外,学校还开发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课程,将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艺术等学科深度融合。在“春天课堂”主题活动中,学生通过徒步观察自然对称现象,用数学思维分析植物结构;开展“生命的种子”种植活动,实现了生物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这种“学科+科学”的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边界,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科学魅力,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校企联动,筑梦引航 学校积极搭建“家校社政企”五方协同资源圈,与当地龙头企业和高职院校合作建立校外课程实践基地。例如,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工业科普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生产线,参与技术研发模拟体验。在航空发动机智能制造车间,学生亲眼见证精密零件的加工过程;在轨道交通装备实验室,工程师带领学生操作仿真系统,探究列车运行原理;依托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共建科创课程,让学生了解汽车制造发展史。这种沉浸式学习让学生直观感受工业科技的奥秘,激发他们对工程技术的兴趣。 此外,学校还引入高端专家资源,开展“百名院士进校园”活动。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专家高登义、傅前哨、韩莉等教授面向学生开展气象、航空母舰、人体科学、AI技术应用等主题科普讲座,专家不仅传授知识,还通过自身经历传递科学家精神,鼓励学生树立科技报国志向。 以赛促学,砺能强技 学校以多元融通评价体系为导向,将科创赛事作为检验素养提升情况的重要平台,持续组织学生参与各级科技创新大赛。近年来,学生在多项竞赛中表现突出,作品《学生寝室毛巾螺旋晾挂装置》《家用仿手5爪花生脱粒装置》《一种下水道防管涌装置》等从生活痛点出发,展现了出色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设立“科创导师团”,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参赛,从选题、设计到制作全程跟踪辅导。这种“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为营造浓厚的科创氛围,学校定期举办学科节、科技周等活动,学生参与定向越野、创意积木搭建、环保实践挑战等项目,实现“玩中学”“学中创”。此外,学校还建立“小小发明家”工作室,配备3D打印、机器人编程等设备,支持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物。这些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融合育才,星火燎原 经过持续探索,株洲市二中南洲学校的科学教育成果斐然。近3年,学生在省、市级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120余项;学校获得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中国航协青少年航校、湖南省航空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课程体系获得省级示范项目认证,育人模式辐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学校校长表示:“‘工业基因’是学校的独特优势,但科学教育不能止步于知识传授。学校会通过实践、探究、创新,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科技人才。” 未来,株洲市二中南洲学校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工业文化+科学教育”特色品牌,构建从小学到初中的贯通式培养体系,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奠基。 (王毓 丁仁礼 樊昱 沈言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