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新都实验学校位于成都市新都区,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学校准确把握教育创新的时代脉搏,秉持“以研究的视域教书,以生本的视界育人”的办学理念,系统推进各学段一体化设计、贯通培养策略,让教育研究不再是纸上的蓝图,而是校园里每一天的真实发生。在这里,教育被赋予了学术的力量与温暖的底色,每天都呈现出师生幸福生长的美丽图景。 智慧引领,助力高位发展。学校坚持成都市教研机构“深度领办”,充分发挥其专业引领作用进行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并凝聚其博士和兼具深厚学术背景与丰富一线教研经验的优秀教研员的集体智慧,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确保教研机构的前沿理念与学校实际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改革从“施工图”变为“实景图”。在此背景下,学校成功设计并实施了“幸福课程”体系,相关成果被权威媒体报道,并推广至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四川省成都市石室天府中学等兄弟学校。 专家驻校,提高教育质量。学校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持和帮扶,定期邀请语文、数学、英语、心理等学科专家到校精准把脉,组织开展涉及精细化课堂设计、系统性阅读体系构建等核心领域的专题培训,确保学术研究深度赋能日常教学实践。学校优势学科表现亮眼,获得新都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成都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建强团队,深耕课堂教学。学校管理层由资深教育专家领航,汇聚了正高级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等优秀人才。在他们的引领下,一支充满活力、满怀热忱的师资队伍扎根教学一线,既有荣获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称号的骨干中坚,也有毕业于四川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硕士教师团队,教师将前沿理念应用到课堂实践中,共同守护学生的成长沃土。 课题驱动,助推理论落地。学校聚焦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痛点与前沿方向,坚持以龙头课题为引领,鼓励教师立足自身教学实践积极申报或参与研究项目,在研究中反思,在实践中精进,着力构建“人人有课题、组组在研究”的常态化科研生态,从而更好地将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实现了“以研促教、研教相长”的良性循环。学校各学科教师屡获新都区赛课一等奖,学校获评四川省中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师研修实践基地。 创新机制,赋能专业成长。学校主张教师转型为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大力推行“共案+个案”双轨备课机制,并采用“动车组”组织形式推进课堂教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带动所有学生动脑、动嘴、动手。同时同步改革课堂观察体系,将听课重点从评价教师授课转向诊断学生学习历程,要求教师记录学生的参与状态、任务完成质量及素养达成情况,并基于观察结果进行自我教学反思,赋能自身专业成长。 课堂变革,坚持学为中心。学校强调“无情境不教学、无活用不学习”的教学思路,针对传统课堂中虚假学习、浅表学习的现象,构建并实施“能动课堂”模型,即以学习单为核心工具,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层次递进的问题链与任务链,通过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3个环节,逐步形成“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素养发展闭环,全方位推进课堂改革更加高效。 五育融合,提升核心素养。学校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以五育融合为路径,以学科融合为导向,精心组织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阅读节、外语话剧节、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搭建起个性化成长和多样化发展的广阔平台,学生艺术作品获得市级一等奖,音乐团队在市赛中夺魁,田径队跻身成都市青少年运动会三强,STEAM作品获得省级创新设计奖。 家校同心,筑牢信任基石。学校始终坚持与家长真诚对话、携手育人,通过定期家长会、开放日、线上平台互动及个性化沟通等方式畅通家校沟通的多元渠道,确保家长的声音被倾听、关切被回应。相关数据显示,98.3%家长认可学校教育质量,99.3%家长认同学校办学理念,这份基于理解与协作的信任是学生成长的坚实后盾。 教育是“看得见的守护”,更是“谋长远的规划”。未来,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新都实验学校将继续坚持以专业铺就学生成长阶梯,用爱心与智慧浇灌每一株幼苗,努力成为高品质、学术型好学校,让幸福教育的美丽图景在这里生动展开。学校相信,每一名学生都能拥有坚实的发展根基和无限的可能,稳稳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李兴勇 沈丹 周全成 黄尤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