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的热土上,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历经10年潜心探索,完成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教育变革。面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端,盐田区以项目式学习为突破口,成功构建起独特的区域育人体系,实现了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洞察症结,锚定改革方向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知识灌输式”教学让学生疲于被动接受,学科之间的壁垒阻碍了知识的融会贯通,单一的评价方式限制了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2014年,国家教育部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盐田区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经过深入的思考与论证,盐田区发现,项目式学习所具备的真实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质,正是破解教育难题的关键。 谋篇布局,创新育人模式 为将项目式学习落到实处,盐田区精心构建了包括“顶层设计、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实施模式、实施路径”在内的“五位一体”育人模型。 在顶层设计方面,盐田区将项目式学习提升到区域教育发展战略高度,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让项目式学习深度融入国家课程、学科教学和学生评价体系。政策的有力引导,激发了学校自主改革的积极性,形成了多方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在运行机制方面,“课题组—实验校—专家工作室—骨干教师指导团队—少年创新院”五级联动机制发挥着重要作用。盐田区教育相关部门总课题组统筹全局,12所实验校率先探索,专家工作室培养骨干力量,骨干教师指导团队提供精准帮扶,少年创新院则为学生成果孵化搭建平台。这一机制打破了区域推进过程中的阻碍,让先进的教育理念迅速落地生根。 在保障机制方面,政策上,盐田区将项目式学习纳入区域整体规划和教学视导要求,凸显其重要地位;经费上,专项经费的设立为课程开发和教师培训提供了坚实后盾;师资培养上,鼓励教师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方法,开展专题培训400余场,参与人数过万,提升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评价保障上,创新“终结性评价占比达60%、表现性评价占比达30%、形成性评价占比达10%”的“631”评价模式,全面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实施模式方面,“学科+社区”双轮驱动的课程体系令人眼前一亮。“人文盐田”“山海盐田”“交通盐田”“创意盐田”四大主题课程巧妙融合了多学科知识并体现了本土特色。例如,开设“山海盐田”课程,学生在探究红树林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地理、生物、艺术等学科知识;“人文盐田”课程通过探研沙头角鱼灯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语文、科学、艺术等学科知识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文化基因的当代生命力。 在实施路径方面,针对不同场景,盐田区开发了多样化实施模型。创建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情境创设—信息查阅—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多维评价”“五环节探究法”,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人造珊瑚礁”项目中,参与从实地采样到数据分析,再到提出治理建议的全过程,完成了从知识接受者到问题解决者的转变;打造生活项目式学习的STEM教育模式,在“图书馆保卫战”项目中,学生化身图书管理员,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图书发霉的实际问题;奏响家庭项目式学习的“寻找主题—制定规划—查阅资料—动手制作—展示分享—总结反思”“六步曲”,以“我的玩具我做主”项目为代表,促进亲子协作,增进情感的同时培育科学素养。盐田区已连续开展6届“美好盐田”项目式学习成果展评活动,为各类项目成果搭建了集中展示的平台。 此外,在资源建设方面,“线上+线下”立体化资源库成果丰硕。150余个活动案例和300余个学科案例覆盖全学段、全学科,“美好盐田”课程资源包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模板,AI赋能的“教—学—评”一体化平台,让学习过程清晰可见,评价更加精准科学。 硕果盈枝,经验辐射全国 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收获成长,核心素养显著提升,在省级以上竞赛中屡获佳绩,众多典型案例在国际和全国展评中脱颖而出。教师队伍也实现了华丽转型,从“教书匠”成长为“研究者”,在全国、省级各类评选中收获荣誉,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出版多部专著,专业能力与创新意识大幅增强。 盐田区的教育经验走出深圳,辐射全国。20个省市的122所实验校借鉴学习,18场国家级别研讨会在此举办,298个教育考察团慕名而来。盐田项目式学习成果入选2022中国基础教育区域典型案例,荣获多项国家级别大奖。 盐田区的教育改革实践,为新时代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即:坚持问题导向,从实际需求出发制定改革策略;强化系统思维,构建多方协同的支持体系;注重创新驱动,借助技术力量提升改革效能。在这里,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与课本,也不再以分数论英雄,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成长,教师在创新的探索中进步。 (陈尚宝 姚毅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