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依托信息产业特色与学科交叉优势,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为己任,以“创新应用、特色实践、经管结合、管工融合、信息支撑、国际视野”为办学方针,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凝练形成了机制完备、成效显著的“全链条闭环育人模式”,以“小而精”灵活项目制教学为特色,贯通“培养目标—教学资源—实践训练—人才评价”四大环节,充分整合校企优质资源,辐射多学科、多领域,提升学生的数字化运营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 应势而生 紧跟行业需求育才 学校在建校之初即设立经管类专业,聚焦邮电行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奠定了“管理+技术”的“双基因”基础。2010年,学院敏锐地捕捉到企业信息化的趋势,开设了企业信息化方向班,将管理课程与信息系统实践相结合。课程体系涵盖“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商务数据分析与实践”等,强化学生信息系统开发、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学院持续紧跟行业需求,不断迭代升级至数字化方向班,再到建设数字化运营管理微专业,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具备数字化管理思维、跨学科融合能力与企业运营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结合实际 挖掘实践教学资源 学院构建了师资、课程群、教材和实践平台“四位一体”资源基座。学校、研究院、企业三方协同育人,强化师资力量:校内师资深入上海大众、上海家化等10余家数字化企业研学,结合企业前沿需求优化教学;借助SAP中国研究院等资源反哺教学,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训环境和实习机会;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参与实际项目,企业专家提供专项培训与就业支持。校企共建课程群,夯实知识基础:以项目实战为驱动,开发“SAP ERP导论”“商务智能与数据建模”等互联互通课程群,涵盖数字化运营管理核心模块。联合编写教材,紧贴企业需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建设《企业数字化转型ERP实践》《SAP ERP公有云教程》等教材,将新的数字化理论与真实企业场景深度结合。构建高扩展性实践平台,提升实战能力:搭建“全景仿真+行业级应用”的数字化运营管理企业实践云平台等具备高扩展性的教学实践平台,实现知识转化。 创新模式 打破传统学科界限 学院将多专业背景、具备共同学习需求的大二学生整合成跨领域学习团队,构建灵活可调的人才培养试验田。教学团队与企业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并根据行业变化和项目进展进行动态调整。在1.5年的培养周期中,学生需完成4个递进式校内实训和1个嵌入式企业实训,实训内容紧扣企业真实数字化转型项目,涵盖运营管理、数据分析、数字化技术等多学科知识,采用“标准实验+自主设计”形式,边讲边练。学生不仅应用全球领先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进行实践,还能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学习模块,每个模块均对应具体的项目任务。学生需跨学科协作、综合应用多元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循环,快速提升数字化实践应用能力。 有的放矢 明确人才能力画像 学院注重对学生的数字化能力进行全方位考查,精准把握学生在数字技术理解、应用与创新等方面的真实水平,为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每名学生都能找准自身定位,实现能力的进阶式提升。从行业知识、数字化技能、软性技能3个维度细化出10个子维度评分机制,对学生在课程学习、项目实践、校内外实训等全过程的表现进行量化打分,形成数字化运营管理能力画像,全面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课程设置。评价结果直接对接企业实训与岗位分配机制,根据学生画像得分情况,实施企业实训岗位差异化分配,学生获得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路径。企业可招聘获得更具适配性的高素质数字化运营管理人才,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自2010年至今,近2000名经管类学生系统学习数字化运营管理相关课程,成为“数字化运营管理基础知识扎实,具备‘数字化工具应用+业务流程优化’双核心能力”的人才,形成了教育链精准培育、人才链动态成长与产业链高效输送的紧密衔接。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承“克明俊德、守正创新、学以致用、经世济民”的办学理念,以数字经济、智慧管理为办学特色,围绕市场实际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社会服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数字化运营人才,助力西部地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苏锦旗 董明明 冯景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