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3 星期三
数智赋能 激发活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
——山东理工大学协同创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陈盛伟 庞秋香 戚彬

  山东理工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校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数智化场景为驱动,依托数字技术重构教育生态,创新构建了以数字资源为基础、“智慧教学+个性学习+多维评价+智能管服”“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技术赋能、资源整合与制度创新,实现教学理念、模式、评价与管理的系统性变革,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山理工模式”。

  坚持智慧教学

  推进教学模式变革

  学校坚持“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创新和教育质量提升,形成智慧教育改革系统方案,推进教学模式变革与人才培养创新。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持续做好经费保障工作,推进数智赋能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智慧教学协同创新机制,开展对智慧教学模式和自主个性化学习方式的改革,重构智慧学习空间,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促进校内外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精准呈现并分析教学效果,形成数智育人场景。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深化课程改革

  智慧赋能课程建设

  学校分级遴选智慧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带动全校整体数字化课程建设。实施“三四五”智慧教学赋能课程建设,按“初、中、高”3个应用层次,从“校、院、师、生”4个层面推进课程信息化改革向人工智能理念融入课堂转变,从“环境、资源、模式、素养、评价”5个方面实施智慧教育改革“五大行动”。推进全部课程数字化建设,优质课程基于智慧教学环境形成“目标导向、智能适配、增量评价”互补互融的多元化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依托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立了“理—实—虚”结合的智慧实验实训体系,利用数智技术构建“现场+云端”协同的校外实习教学新样态,形成了课堂教学、实验实训与校外实习深度融合、贯通联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强化体系构建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

  学校通过数字化赋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构建“两类六层三协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体系。实施并推动“教育数字化时代教学学术共同体建设”“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虚拟教研室建设”等专项工作行动,激发一线教师的学习热情。实施覆盖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以数字资源创新教研形态,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发“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系列课程,倡导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个性化特色资源建设,以打造新时代大学生满意的课堂为教学改革要点,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和创新动力;构建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提升有机融合的线上线下学习空间,面向教师全方位开展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教学能力提升的各类活动,打造“爱教学、懂教学、会教学、教好学”的教师队伍。

  重构育人场景

  赋能教学业务运行

  学校以“应用为王”为建设指导,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前瞻性布局数智育人场景,积极把握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变革的重要机遇,在教育部门组织下联合北京文华在线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打造“稷下智教平台”,依托国产化算力底座全面赋能“教、学、考、评、管、研”等教育教学场景。学校不断建设专属知识库;融合网络优质资源,持续丰富完善凸显学校优势特色的AI智能体,为教学、学习、科研、管理等不同的群体提供先进可靠的数智场景,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学习效率,提升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全面梳理已建设的各类资源、平台和设备,秉持重构数智场景的目标,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手段,全量采集数据、资源和业务信息,实现教学业务动态呈现、教学数据深度分析、教学业务个性化指导的精准实施。

  多年来,山东理工大学坚持智慧教育改革创新,成果丰硕,荣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教学改革优秀案例、教育部门教育信息化优秀案例、智慧高校综合实力卓越奖、全球智慧教育大会智慧教育优秀案例等荣誉。未来,学校将继续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数智赋能持续融合,开展“AI+‘大思政’育人”“AI+学科发展”等垂直应用的建设,准确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发展,培养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陈盛伟 庞秋香 戚彬)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