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业大学是湖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拥有本硕博层次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学校立足湖南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和株洲市“制造名城”培育需求,以建设新型交叉学科为着力点,有效整合多学科优质资源,紧密对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不断拓展学科方向,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在媒介融合加速推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湖南工业大学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面向文化强国建设和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聚焦传媒艺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以“铸魂赋能·扎根‘湘’土”为核心理念,构建“双定位”目标理念、“双融合”路径方法、“双动力”机制保障的“三驱”互联、整体提质的育人体系,打造出管理共建、队伍共培、教研共进、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五共”协同校地共生新模式,探索出“校地共生、三驱联动”的“在地化”教改新路径,为地方高校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经验。 “双定位” 家国情怀与专业能力同频共振 “在地化”培养的核心是让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让学生在真实的训练场锻炼能力。为此,学院确立了“家国情怀”和“高阶复合专业能力”的双定位培养目标,将“德艺双馨”的育人理念贯穿培养全过程。 一方面,学院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将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融入教学及思政宣讲、文化播讲、艺术创讲环节,构建起文化铸魂的思政教育体系。 在内容载体上,学院组织编写融入地方文化的教材与参考书,出版湖南红色故事、非遗主题著述;在传播渠道上,依托线下活动及不同级别微信公众号,打造“讲好湖南故事”矩阵。近5年,100余个学生作品被地方企业采用,获得480余项省级以上奖项,大学生创新训练参与率达80%,地方相关视频、文字作品超2000篇(条)。 另一方面,学院以复合能力为要,锻造“全媒融创”的专业本领。面对媒介融合时代对“一专多能”人才的需求,学院打破专业壁垒,构建传媒艺术专业集群,秉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培育精通“采编写—摄录制—创策设—播传营”的复合型人才。 学院创新“艺文交叉、数智耦合”的“1+1+N”课程模块,通过学院主导、系部联合与本科生导师制,实现“全学程贯通、进阶式推进”三段培养:大一大二大类培养,设置跨专业共性知识的课程群(第一个“1”)与数智技术、包装特色等交叉课程(第二个“1”);大三分专业选N个全媒融创课程,精通1—2项技能;大四实战实习与“真题真做”毕业设计,打通“作业—作品—产品”转化链路,提升实践、创新与协作能力。 “双融合” 科教与产教双向贯通激活育人效能 “在地化”培养的关键,在于打破高校与地方的“围墙”,让教育教学从“课堂闭环”走向“校地共生”。学院通过“立体化”科教融汇和“全链条”产教融合,将科研资源、产业需求转化为育人要素,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生态。 学院通过“项目助教改、成果进教学”机制,推动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依托全国包装广告研究基地等国家科研基地及4个省级科研平台,校企导师将“智能包装广告”“晚清湖南报刊史及其史料整理研究(1897—1911)”等科研项目拆解为学生子课题,同时将成果转化为教改、教材、案例。 学科竞赛是科教融汇的重要纽带。学校将学科竞赛获奖情况及创新创业训练计入学分。学院构建了“科研—教研—竞赛”融合机制,提升学科竞赛水平。近5年,学生获国家创新创业项目10余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50余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奖5项,发表论文30余篇。 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能解决地方的“真问题”。为此,学院建成电子采编室、多功能演播厅,设名师工作室、科普基地及产教融合教研室,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校企互聘师资、共编教材、共建案例库,通过PBL教学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学院还依托国家包装艺术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4个省级、20余个校地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为校地协同攻关提供“攻关站”,助力醴陵隆兴坳村等5个乡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通过校地资源绑定,学院构建了“政府部门出题、高校答题、市场验题”链条。如学生团队参与省级博物馆“数字马王堆”项目,用3D打印复原汉代织锦、VR/AR/XR开发全息剧场;与醴陵市政府部门合作“文旅融合推广计划”,提升当地景点曝光量。每年10余个校企实践案例,学生全程参与。近5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步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2%。 “双动力” 考评促培与绩效激励筑牢长效发展基石 “在地化”培养的可持续,离不开科学的考评体系与激励机制。学院创新构建“考评促培和绩效激励”的双动力机制,将“服务地方”纳入人才培养全链条评价,形成内生发展动力。 一方面,学院以“目标达成度”为核心,健全学生考评体系。学院组织学生服务地方,如为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中国轨道交通峰会选拔讲解员,为省/市博物馆挑选志愿者;将“本土服务度”纳入考评,30%课堂作业用湖南案例,全部实践作品解析地方问题,70%毕业设计对接企业需求,并将地方项目、志愿服务纳入评先评优。 另一方面,学院以“社会贡献度”为导向,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让教师愿意扎根、研究、服务地方。学院与马栏山视频文创园、中广天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及湖南省14个地州市宣传、文旅、媒体部门合作,依托包装产业联盟助力师生服务地方;在职称评聘、绩效考核中,将“成果转化”与论文、项目同等对待。 近年来,青年教师连续获得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2024年新增50万元以上的企业项目有10余个;近5年,立项国家课题10余项、省级50余项,8项成果获省级社科奖励,5项成果获省部级领导肯定,形成“研究地方、服务地方、成就自我”的良性循环。 人才培养上,近5年毕业生留湘率分别为63.71%、67.36%、66.72%、72.35%、70.43%,这些毕业生就职于湖南省政府部门、媒体和文化企业。 学科建设上,出版我国首部智能包装广告学术著作、首本《智能广告》教材,广告学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新闻学原理”“广告策划”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获批全国包装广告研究基地、湖南省现代传播技术实践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负责人表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地方高校要把根扎进地方文化土壤与产业需求。”未来,学院将深化“在地化”改革,培育更多“爱湘、知湘、兴湘”的传媒艺术人才,为湖南文化强省建设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王丽萍 阳海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