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3 星期三
广州理工学院
空间互嵌 场域重建 培养智能信息人才
李峰 王梦瑶

  广州理工学院于2001年创办,从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新工科核心专业,逐步拓展至软件工程等前沿领域,工科专业占比超50%,形成深厚工科底蕴与鲜明学科特色,为实战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人工智能成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在此背景下,广州理工学院以其“地方性、应用型”的精准办学定位和“特色鲜明的工科大学”的办学目标,深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道路,历经近十年的积淀与创新,探索出“空间互嵌、场域重建”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学校已与10家头部企业深度合作,统筹16个智能信息相关专业建设,形成多个专业集群;2021年获批省级民办高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并将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纳入建设规划,2024年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育人模式向纵深发展,为实战型智能信息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定经验。

  核心举措:四维协同革新,构建育人新生态

  空间重建:以“校企互嵌”打造实战教学空间。学校创新“入企办学”与“引企入校”双机制,打破学校与企业的物理边界,构建“空间互嵌”的实战教学场域。在“入企办学”方面,与佳都科技等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领域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年均投入专项经费500万元,在企业设置专属教学场地,将企业研发空间转化为教学空间,实现生产研发与教学功能的有机统一。在“引企入校”方面,引入软通动力等优质企业,在校内规划专门场地,使教学空间同时具备企业研发功能。目前,共有10家企业参与共建,场地面积超4600平方米,设施设备同步满足研发生产与教学需求,年均覆盖专任教师150余人、产业工程师80余人,受益学生超1000人,承担企业真实智能信息研发项目50余项,合同金额超800万元。

  内容重构:以“产业应用”开发实战教学内容。学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系统重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与产业应用的精准对接。一是岗位能力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围绕合作企业聚焦的智慧交通、智能装备等领域,拆解算法工程师、智能装备研发工程师等核心岗位能力,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二是技术变革驱动更新课程内容,依托头部企业技术中台、行业标准动态及产业权威报告,提取智能算法、嵌入式开发等领域技术要点,开发《软件开发流程》《需求规格分析与定义》等12部工作手册式教材,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同步迭代。三是真实项目转化丰富教学资源,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将420个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实训案例,并持续将项目流程、技术标准与工具链融入其中,适配产业技术跃迁需求。

  方式重塑:以“项目贯通”创新实战教学方式。学校构建了“原理验证型—技术应用型—创新研发型”的三级项目体系,实现项目化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分阶段进阶培养层面,一、二年级以原理验证型项目夯实基础技能,三年级以技术应用型项目提升专业能力,四年级以创新研发型项目培育综合应用与创新意识,形成能力递进链条。在协同教学与评价层面,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产业工程师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过程、开展能力评价,推动学生实战能力进阶式提升。

  师资重组:以“双向进驻”锻造实战教师队伍。学校通过“专任教师驻企+产业工程师驻校”的双向流动机制,打造“双师结构+双岗胜任”的教学团队。一方面,每年派遣30余名专任教师常驻合作企业,学校按满工作量认定考核并发放驻企补贴,经产业应用能力培训与认证后,与60余名产业工程师协同带领学生开展项目研发,强化教师产业实战素养。另一方面,企业每年派遣20余名技术骨干入驻学校,经教学能力培训后,与120余名专任教师协同教学,将行业前沿经验与实战案例嵌入课堂。

  创新特色:三大突破,重塑育人范式

  空间重建:打破壁垒,打造教学“真场景”。学校突破传统教学场所的封闭性,通过“入企办学”与“引企入校”实现空间互嵌,使生产研发与教学功能深度融合。学生在贴近产业实际的场景中学习,教师与工程师协同教学,资源双向流动,打破了学校与产业的物理边界,为实战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真实环境支撑。

  项目实战:引领革新,聚焦教学“真任务”。学校以企业真实项目为核心,推动教学内容与方式革新。驻企教师与产业工程师将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校内基地引入真实项目设计课程,大幅缩短教学内容迭代周期,实现教学与产业技术的有机衔接,显著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双向流动:协同赋能,构建教学“真团队”。学校通过“双向进驻”机制,构建“双师结构+双岗胜任”混编团队。驻企教师带回前沿技术与理念,驻校工程师注入行业经验,形成持续更新的师资活力,为实战教学提供长效支撑,成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范式。

  实践成效:多维突破显质效,辐射示范获认可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近5年,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步提升,连续两年居广东省本科高校首位,智能信息类专业达97%以上,专业对口率85%,留粤就业率超80%。此外,学生获全国性机器人大赛国家一等奖6项,“挑战杯”等赛事国家、省级奖项750余项,取得专利及著作权180余项,孵化创业团队百余个。

  专业建设水平与办学实力双提升。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有国家一流专业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等,承担省级以上项目200余项,建成产业学院10个。教师编写的教材被贵州大学等近百所高校选用。学校连续3年获广东省民办高校年检优秀,获省级教育发展专项资金2061万元,科研成果转化显著。

  办学影响力不断扩大。学校的育人模式被20余所院校借鉴,学校领导在多个重要会议交流成果,相关案例获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表彰。近5年,为社会输送近6000名实战型智能信息人才,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获国家教育部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办学影响力不断扩大。

  广州理工学院以“空间互嵌,场域重建”为核心的产教融合实践,以系统创新与扎实成效,为新时代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经验。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与头部企业的协同,在产教融合道路上不断探索,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实战型人才。

  (李峰 王梦瑶)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