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始终以“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商科力量”为己任,以“数智驱动、校地共生”为行动指南,着力构建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的培养目标与育人体系,促进邵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设有管理科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3个省级一流专业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金融工程等邵阳市特色类专业,牵头成立邵阳产业发展研究院、邵阳市跨境电商人才孵化基地等。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主动对接湖南“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和邵阳“3×3”现代化产业体系定位需要;根据学校“以理工类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学科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目标。秉承“明德、求真、共生、超越”的校训精神,以盛德精技、经世日新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商工结合、商艺结合的“商融共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确立“数智+管理”“数智+经济”等交叉融合方向,让学生利用数智技术助力邵阳特色轻工产品“出海”、农产品“出村”,助力民营企业管理与运营“出圈”。 传承地方优秀文化 构建人才培养价值体系 邵商发展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邵商精神。学院常态化开展“邵商大讲堂”活动,将邵商精神作为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形成勤劳致富的观念,做到诚信、合作、创业、创新。这不仅融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还让学生对邵阳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让更多的学生愿意留在邵阳、服务邵阳,致力于成为邵商,共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构建“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明晰人才培养路径 学院基于“政府部门、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与当地相关部门成立邵阳市数字经济研究院、邵阳产业发展研究院等6个智库平台,每年筹措资金支持实践教学改革,让学生参与政府部门与行业协会的调研、实例探讨等。与邵阳市数据部门与相关行业协会建设数据集中平台,探索建立数据价值度量评估方法,共建数据共享机制。将采集的数据用于校内教学、科研,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智素养与数据分析能力。与邵阳箱包、打火机、发制品等特色轻工业的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打造一系列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商业环境,让学生接触前沿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与经营管理实际操作,拥有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学习体验。 打造立体实践育人体系 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基于OBE教学理念,按照“社会需求—学生能力—持续改进”的逻辑模式,构建了“学、研、赛、训、创”新模式,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湘西南农村信息化服务”省级重点实验室等校内外平台,深层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科研成果和实际案例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室;推进科研项目、产业项目、实训项目与毕业论文(设计)、创新项目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产教融合、赛创融合方面,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去企业参与实践,提升其实践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比赛和行业比赛,并承办第十一届湖南省大学生旅游专业综合技能大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获得本校学生与参赛学校师生的好评。 探索全链式个性化育人 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 在数智驱动下,学院依据社会对商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出全链式个性化育人理念。紧密围绕新商科人才培养方案,以“四有四会四辨”为个性化育人目标(“四有”是指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是培养经管类人才有感召力、说服力、影响力的核心因素;“四会”是指会管理、会经营、会技术、会通市场,这是明晰经管办学定位与特色的基本专业素养;“四辨”是指辨识形势、辨识机遇、辨识挑战、思辨求变,使经管类人才拥有快速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精心构建专业学习的课程链。学院邀请在校教师、往届毕业生、用人单位、其他高校经管类教师历经多轮打磨,构建了专业基础课程链、专业选修链、实习实训链、创新创业链等全链式育人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基本能力+通用能力+复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能力体系。 探寻全过程评价体系 实现人才培养良性循环体系 学院构建“数字化+动态化+多主体+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坚持以数据说话,实施督导评价、师生互评、企业评价、政府部门评价等,同时考核教师和学生。在学生评价方面,不是单一的静态评价,而是“理论+实践”的综合考核,创新创业也被纳入学分考核。学院学生以扎实的专业基础、活跃的创新思维、正确的人生观获得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如中顺洁柔、中核五公司等多年来一直在学院招聘人才。通过与用人单位的积极沟通,学院的考核与育人机制不断完善,逐渐形成良性循环。(杨琴 郭建华 曾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