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7 星期三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深化科教融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科学之光”(青年学者系列)——“走近太阳风暴”课程教师授课

  本科生与指导教师在研究天文立方星载荷实验测量结果

  拔尖创新人才是新知识的创造者、新领域的开拓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是引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关键力量。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是较早加入拔尖计划的天文学基地,旨在培养能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的未来天文学领域的领军科学家。南京大学天文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学科优势,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坚持科教融汇,并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以研促教:

  研教互促激发自主学习

  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以科研训练激励学生探究天文学新知识。通过新生研讨课、通识课和大类平台课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宽口径的学科基础。在基础课程中融入新的天文学元素,在专业课程中植入一流科研成果的全过程,将全新成果和研究方法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程相关科研训练,让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基于科学的精神和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来探究天文学新知识。

  二、科研育人:

  一体贯通健全培养机制

  建立全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制度,将体验“科研创新”融入本科生成长的每个环节。为学生配备四年不断线的导师:学业导师、年级导师、学术导师、毕设导师,从思想、学习、生活、生涯规划、人格养成等全方位进行长期指导;针对三年级学生,由科研训练导师基于自身研究课题,对学生实施“一对一”的针对性培养。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设置团组,对潜力大的学生实行“多对一”的定“点”聚焦,精耕细作,为其量身打造培养计划,无缝衔接研究生阶段。

  三、育教融合:

  立德树人擦亮成长底色

  通过结合科学问题的历史脉络和科学发展的价值观导向来重组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以融合科学与价值观的问题作为专题展开教学,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揭示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及其蕴含的价值理念。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发挥团队力量,将科学和人文深度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专业教育课程建设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进阶式科研训练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精神与求真品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类课程建设强调在做中学,以精心设计的实验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在培养实际动手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创造知识的研究历程。

  四、科教融汇:

  融合创新发掘学生潜能

  一是以探究型课程和本硕博贯通课程促科教融汇。在探究型课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将一流的科研融入课堂,展现科研工作开展的全过程,让学生能深度接触科学前沿;本硕博贯通课程在难度和深度上完全参照研究生要求,为部分科研潜力强的学生打下更厚实的基础。二是以全覆盖的科研训练发掘学生潜能。从二年级开始,为拔尖学生提供在校内外参加各种科研训练的机会:在校内有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早期科研训练和团组培养机会,在校外有赴国内外各大天文台、科研院所参加暑期学习、夏令营以及接受国内外科学家联合指导等各种训练机会,多数学生到了高年级阶段具备了相当强的科研创新能力。

  五、专业综合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2015年以来,学院本科生获得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1位,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1位,江苏省三好学生6位,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41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90余项(其中国家项目38项)。二是教师的育人理念和能力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成绩优异:理科课程思政实践项目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宇宙简史”被评为国家教育部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8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多个教师团队获表彰。三是人才培养举措和成果辐射全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主持了首批国家教育部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天文学课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7门慕课上线国内外慕课平台,“天文探秘”等4门课程入选“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20年,“宇宙简史”作为首门课程登录“新华云课堂”,一开播即吸引超40万人次观看,将课程思政实践场所从大学拓展到了社会。

  未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南京大学“奋进行动”为抓手,健全“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提升思政引领力,依托学科优势,培养人格健全、志向远大、能潜心学术,具有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国际视野的新型交叉复合型人才。

  (程鑫 李向东 徐海蓉)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12深化科教融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程鑫 李向东 徐海蓉2024-11-27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2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