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不仅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还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新的活力。聊城大学结合黄河文化丰富内涵,积极推进黄河文化育人工作,通过建设黄河文化育人体系,充分发挥黄河文化在教育中的价值与影响力。 构建黄河文化课程体系 服务国家战略 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动应用型大学建设,立项建设包括“孔繁森精神”等在内的19门黄河文化特色课程。立项课程以提升黄河流域产业竞争力、提供智力支撑为目标,围绕“黄河+运河”“黄金十字”枢纽,打造“历史与政治、经济与生态、民俗与文化、艺术与体育”4个模块课程群。通过资源整合,重点打造“黄河流域地理与生态保护”“黄河文化(山东篇)”“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导论”3门线上通识课程。3门课程已上线智慧树教育平台,截至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被9所高校选用,选课人数达4200多人,互动次数超11.2万次,特色文化课程为全国高校有黄河相关知识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新的选择。 编写黄河文化教材 打造传承新载体 依托山东省教改重大专项“黄河文化、黄河精神进课程教材研究”,组织跨学科团队,积极探索将黄河文化、黄河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教材的有效路径。立项建设“黄河文化英语教程”“黄河红色文化简介”等6项教材项目,编写完成3本配套通识课程教材。即将出版的《黄河流域地理与生态保护》教材详细讲解了黄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环保意识。《黄河文化(山东篇)》教材深入挖掘山东段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涵盖建筑、民俗和艺术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传承黄河文化。《新时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导论》教材聚焦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结合国家战略,探讨生态保护、经济增长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区域经济与政策的全面学习框架。 实施有组织教研 提升黄河文化教学实效 实施有组织教研,通过建立跨学科团队、制定系统化研究计划,促进教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学校设立黄河文化系列教研项目,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内容,立项“黄河文化融入自然地理学课程思政‘334’模式研究”“黄河戏曲文化进课程的知识与模式创新”等教研项目13项。项目团队将黄河文化丰富内涵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丰富和创新课程内容,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有组织教研有效推动黄河文化的深入挖掘与教学实践,促进师生对黄河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学校组织出版《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创新——聊城大学五十年校庆教研成果汇编》,分享建校以来的教改经验和成果,进一步提升学校整体教研水平,为黄河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搭建育人交流平台 推进黄河文化传承发展 打造黄河文化育人交流平台,推动跨校合作与产教融合,探索黄河文化育人新路径。学校联合山东省学校黄河文化传承指导中心、山东省城市文化研究会,成功举办首届高校黄河文化、黄河精神育人体系建设论坛,推动高校间在黄河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合作。组织召开高校黄河文化、黄河精神课程备课会,研讨课程资源整合与黄河文化进课堂策略,促进教育资源的系统化与规范化。学校作为牵头单位组建山东省高校联合调研组,深入青海、宁夏等地的16所沿黄高校及科研院所,形成翔实的调研报告,为黄河文化传承提供重要参考。围绕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学校举办区域产业质量高峰论坛,发布《黄河流域产业质量指数(2016—2020)》,为地方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彰显学校服务地方发展的智库作用。 融合实践教学 创新黄河文化育人模式 与聊城市联合发起农村义务教育顶岗支教“双提高”工程,推动学生在实践中服务社会、提升自我。自2008年以来,学校累计派出2.3万余名师范生,足迹遍布山东、河北、新疆等地,惠及20余万名中小学生,不仅有效缓解了农村师资紧缺问题,还显著提升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学校与地方紧密合作,建立1000余个师范教育实践基地,涵盖教学实训、课程设计等多个环节,为师范生提供多领域教育实践机会。学校组织支教学生深入挖掘当地黄河文化资源,将其引入支教课堂,弘扬黄河精神。2022年起,学校组建援疆实习支教团,陆续选派329名师范生赴新疆麦盖提县支教,创新吟诵等教学方法,助力喀什地区教学改革,为当地基础教育发展贡献“聊大力量”。 (本文系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重大专项“黄河文化、黄河精神进课程教材研究”[项目编号:D2022001]阶段性成果) (马中东 孔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