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学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基础支撑。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辟科学教育新赛道,积极推动科学教育赋能创新人才培养,深入开展天文科普实践,致力于提升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不断探索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实践,以“三合力”为抓手、以“四阶式”为核心、以“三模式”为依托,构建“三四三”一体化育人新模式。 以“三合力”为抓手,多方联动、共创共享,打造全方位科学教育育人共同体 在新时代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背景下,将社会力量纳入科学教育体系,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力量,通过资源共享、平台保障、硬件赋能等方式,建立以大中小学为主体、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三方协同科学教育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建立健全全方位校内外协调联动的科学教育格局。 第一,依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光谷、鄂州两个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以物理学“优师计划”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对湖北省内科学教育现状开展“教师+学生+家长”三个维度的调研,为本校科普教育实践的开展提供充分依据。第二,以地方为纽带,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科普教育链接通道,实现科普课程共研共建、科普基地共建共享、科普活动合力开展、科普经验交流互通、科普师资协同培养的科学教育一体化。依托物理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一方面为湖北省基础教育培养和输送兼具科学素养和科普技能的师资人才,另一方面在科普场地、设备、课程、资源等方面为大中小学科普活动提供支撑,为科普教育的繁荣发展贡献坚实力量。 以“四阶式”为核心,内容分层、有序衔接,完善大中小学科普教育课程体系 围绕大中小幼各学段科学素养的达成度目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以天文学为专题构建了四阶分层式科普课程体系,该体系强调内容的分层设计与有序衔接,旨在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科学教育的需求。 在这一课程体系中,坚持内容分层、逐层升级,确保每个学段的学生不仅能接触到适合自己认知的天文知识,还能延续兴趣持续向上学习。从幼儿园到大学学段,课程内容呈现出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的渐进式特点,让学生在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实现横向贯通。在幼儿园阶段,通过简单有趣的科学实验和观测活动,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小学和初中阶段,课程内容逐渐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到了大学阶段,通过增加天文类、科普技能类课程的学习,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普推广能力的培养。 以“三模式”为依托,三维协同、提质增效,拓宽地方高校服务中小学科普实施路径 为做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加法,推动科学教育赋能创新人才培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以校内科普、校外实践、科技竞赛三种模式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大中小学科普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拓宽育人路径。 第一,校内科普教育模式是基础。为充分发挥省属师范学院扎根基础教育的特点,进一步提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师范生的科学普及与传播能力,培养具有教育家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学校组织成立了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科技教育中心,科普设施完备、科普资源丰富。学院先后建有天文知识走廊、天文科普讲解室和研讨室等专用教室,并配备了天文望远镜、3D打印机等科普设施,为科普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支撑。第二,校外科普实践模式是补充和拓展。一方面,学院先后成立了“星空计划科创营”“优师支教团”,前往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初级中学、红领巾学校等中小学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成效显著。另一方面积极与地方科技馆、天文馆、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建立校外科普实践平台,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学习。第三,科技竞赛模式是驱动。科技竞赛作为一种创新与实践的平台,能够有效地反哺科学教育。在湖北省天文协会的指导下,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积极承办“湖北省中学天文知识竞赛”“湖北省中学天文知识竞赛导师培训会”,协办“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空天科技体验与创新大赛”湖北赛事,选送优秀教师参加“湖北省科普讲解大赛”,不仅扩大了科普教育的影响力,同时也为培育和选拔科创后备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将持续以天文科普为特色,通过3到5年的努力,不断创新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路径,丰富科学教育内容和课程资源,持续推进科学教育赋能大中小幼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为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和天文科普提供启发和范式。 (李莎 廖雨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