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省较早开展美育的高校,四川师范大学从1985年就确立了将美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切入点的基本思路,形成独具川师大特色的“以美养德、以美启智、以美养善、立美育人”美育体系。2020年,作为首批入选国家教育部门“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全国20所高校之一,对口帮扶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夹铁镇中心校和瓦达洛小学,让美育的雨露滋润民族地区。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探索美育各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开发了系列融合美育元素的跨学科课程,课程群内部打造“三环能力层”架构。课程目标层,遵照始于美而终于美的育人理念,通过愉目、悦耳等具体感受上升到领悟、共鸣的情感体验,积累审美感知,形成审美意象,发展审美通感;课程内容层,搭建跨音乐、美术、体育、戏剧、诗词、舞蹈等既具有深度又富有创意的课程;课程方法层,探索以主题式教学为主、项目式实践为辅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体验、学会创新。 融汇中华文化精髓 构筑乡村特色美育课程群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学校将中华文化深度融合于艺术课程之中,构建了一个跨学科、多层次的项目式课程群体系。音乐教育方面,开发了“歌声中的美育浸润”“古诗词艺术歌曲赏析”“四川曲艺之美”等课程,将传统戏剧及古诗词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 实现“深度浸润—亲身体验—主动发现—系统学习”的层进式培养架构;美术教育方面,开发了“彩虹彝裳艺术工作坊非遗美育”“茂密的花”“我们身边的线条”“绘画游戏”等课程,强化美术与生活的契合度;体育方面,开发了“龙狮项目教学”等课程,革新传统单一的跑、跳教学模式;舞蹈教育方面,开发了“大梦想家”“桃花笑”等课程,通过欣赏、讲解、感悟民间舞蹈,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语言教育方面,开发了“经典故事阅读”“经典诗词诵读”“中华经典诵读”等课程,在模仿练习中认同和内化,在活动展演中感知和理解,实现入情、入境、入心三个阶段的跨越。 适配美育浸润行动 强化美育教学实践基础 围绕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严格按照“教会、勤练、常演”的高标准要求,精心策划并执行每一堂课程,力求让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音乐课堂上,学校教师创新性地引入“趣味练声法”和“律动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音乐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美术课堂上,将美术学科的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合,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并传承;体育课堂上,依据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精心设计“迎面接力”“左摇右摆”和“穿针引线”等多样化的教学项目,既增强学生体质,又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语文课堂上,重在以活动演练生发创造,以经典诵读、音乐传唱、故事讲述等活动,促进学生学习。 提炼多种艺术元素 开发特色课程资源 教师们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精髓,积极探索美育教学的新路径,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元素,并以此为基础,创作出洋溢着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成为设计特色课程和开发特色教材的重要素材,为学生搭建了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桥梁。针对普格县,配套编写了《好孩子 好习惯——普格县“一村一幼”学前教育绘本》《巴蜀地方文化中小学生游学读本——中小学文科类部编教材补充读本》等教材,让民族地区的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美育与乡村教育振兴的融合实践,构建了音乐、体育、美术、舞蹈、戏剧多学科融合发展的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让美育之花在民族地区绚丽绽放,在当地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艺术的璀璨火种。夹铁镇中心校向阳花合唱团参加普格县第十六届中小学生文艺展演活动获合唱类节目一等奖,普格县夹铁镇中心校项目学校组成的小学生排舞队多次获得全国排舞锦标赛特等奖。(张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