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6 星期三
成都大学
“双院共建”培养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

  技术转移人才在高质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成都大学将创新创业与技术转移相结合,将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与创新要素供给相结合,将人才评价与职业发展场景建设相结合,持续发力,构建“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技术转移学院建设”“双院共建”模式,探索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超常规路径,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提供成大实践。

  “双院共建”定方案

  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双学院”,实现人才培养闭环。创新创业教育为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创新创业学院建设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主要围绕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开展工作,技术转移为创新创业教育落地提供转化场景;技术转移学院建设主要目标是为科技成果转化培养专业人才,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从技术挖掘到应用转化的全过程能力,主要围绕产业对接、项目落地、技转服务开展工作。“双院共建”,关键在机制,重点在融合。

  成都大学2015年10月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改革一等奖。近十年来,近8万名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建成省级“金课”1门、专创融合课程100门,学生创业项目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金奖,学生创办企业成为“歼-20”重点工程配套研制单位。3人入选国家教育部门全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典型,毕业生创业率接近10%。创新创业学院不仅具备教育职能,同时负责管理运营2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载体,连续两轮备案国家众创空间,建成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省级创业孵化基地等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11个,孵化企业173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年产值2亿元。学校进入2012—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全国Top18%行列,列147位;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排行榜中居124位,创业竞争力93位。

  2023年12月成立技术转移学院,成为省内首个成立技术转移学院的高校。技术转移学院建设得到了成都市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将推进建设技术转移学院纳入成都市科技成果转化“一号工程”。按照“产业育人、功能互补、要素齐备、成果落地”的原则,学校翻开了“双院共建”新篇章,两者融合建设,在内在原理、实施路径、运行机制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双院共建”在制度建设、机构设置、管理运行、经费保障、业务服务上实行高度统筹管理,统一设置领导班子,消除资源和机制性障碍,在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上深度协同、融合创新。

  依托创新创业学院,技术转移学院快速形成工作突破。已完成技术转移辅修专业方案和技术转移方向硕士培养方案设计,初步建立起跨学科、跨专业、跨平台的多元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开设省内首个在校大学生技术经纪(经理)人培训班,累计培养技术经纪人80人。挖掘高质量技术转移项目,编制技术转移项目手册4期,入库科技成果转化200余项。与龙泉驿区政府部门共同主办“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成果对接活动,与8家企业初步达成技术转化合作意向。与四川省“专精特新”企业成都兴宇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深度合作,瞄准航空航天高精密高温细晶钛合金熔模铸件优化工艺创新实施联合技术攻关。与龙泉驿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汽车城集团、成都市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协会、悦湖新材料科技转化中心、华西医美健康城管委会签订科技成果转化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多元主体深度协同的技术成果转化生态。

  “双院共建”定重点

  创新创业学院与技术转移学院建设的重点都是人才培养。“双院共建”培养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就是要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培养既懂技术又懂转化的人才。

  2020年5月,《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布,对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式给出指导性意见。2024年3月,《成都市技术经纪(经理)人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印发。技术转移行业人才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型和高层次的特征与研究生培养目标高度契合,成都大学重点将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与研究生培养过程相融合,将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纳入研究生教育,既有利于提升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的学历教育,又有利于实现研究生的全场景实践和全链条就业,增强研究生培养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

  成都大学是全国仅有的将“创新创业学院+技术转移学院+创业园区+服务平台”四位一体进行“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地方高校,真正实现了从需求挖掘、创意启发、技术验证到应用转化的全过程培育。遵循项目成长规律,促进创新创业平台、科技平台、转化平台的互联互通。为技术转移人才搭建职业场景,依托校内已建成的创新创业平台,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优势、师资优势、项目优势,通过“跨校联建、项目联培、人才共育”升级综合性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构建基于产业链的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工作思路、梳理重点任务、列出关键举措,加大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创建“双院共建”运行机制,持续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和能力建设,形成高校创新资源与城市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双院共建”定措施

  成都大学着力培养师生成为自己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技术经纪人”,让掌握核心创新技术的教师与学生了解成果转化、参与成果转化、共享转化成果,从“转自己”到“转他人”。实施“三大计划”,开辟超常规培养路径,多措并举解决技术转移队伍“量”和“质”严重滞后的问题。

  计划一:实施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先锋”计划。与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等重要科转机构联合制定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目前技术经纪人培训内容适用于企业从事技术转移相关工作人员、不适用于高校在校生的问题,学校在传统理论课程基础上创新增加实践课程,通过实地考察、研讨交流、实战演练、项目对接等模拟实践技术转移全过程。重点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类别中设置技术转移方向,建立“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机制,实现专业学位学习与职业资格认证充分结合。推进技术转移学位教育,强化实践,在真实的技转场景中开展技术经纪人综合实践训练,制定《高层次技转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每年培养100名技术转移先锋,初步建立一支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

  计划二:实施技术转移能力提升“攀登”计划。与高校、科研平台、机构、企业等多种主体共同组建“园区+高校+平台+企业”的运行新模式,发挥联动效应,搭建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之间的桥梁。与西南交通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等单位合作,聚焦战略产业需求,围绕重大技术需求和问题,通过统一命题,联合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立技术转移项目库,吸引国内外先进成果的入库转化。重点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食品饮料产业、先进材料产业筹建概念验证中心,对创新性技术成果进行可靠性和商业应用价值验证,让项目“有得转”“可以转”“转得成”,丰富技术转移人才职业场景,推动科技成果实现高效能孵化。

  计划三:实施技转服务平台建设“数智”计划。集聚“四链融合”要素资源,以智能化、信息化手段为政策咨询、需求查询、技术等提供便捷转移服务。构建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能力模型,编制技术转移人才职业成长全景图。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评价研究,根据技术转移人才推动成果转化效能,建立激励制度,推动人才、项目、基地、资金一体化配置。持续举办“科研双选会”,帮项目找人、帮人找项目,为师生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拓宽路径,为科研项目输送技术转移人才,累计已有40余名技术经纪人学生由此进入教师科研项目,促进市场和科研团队实现供需有效对接。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实践和不断探索。下一步,学校将继续锚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紧围绕成都市高质量发展部署安排,秉承“基地、大纲、师资、教材”四位一体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思路,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级培育矩阵,培养产业型技术转移人才。与上海技术交易所等单位合作,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研究并建立细分行业技术转移能力水平评价标准,形成以“梯度化水平评价反向牵引人才培养,正向打通技术经理人职业场景应用”的技术转移人才培养良性循环生态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推动科技成果更快更充分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全面服务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建设。

  (陈烈 刘巧玲 吴启红 孙付春)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8“双院共建”培养高层次技术转移人才 陈烈 刘巧玲 吴启红 孙付春2024-10-16 成都大学 2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