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大学罗坊会议纪念馆实践教学基地是为加快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大思政课”育人功能、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而建设的校馆联动育人平台,为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供了良好条件。在推动科学精神专题实践教学基地育人的过程中,校馆紧密合作,通过课堂教学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协同育人与育人队伍协同育人三个方面,将科学精神深度融入到学校思政课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校馆合作协同育人实效显著。 课堂教学协同:打造“纪念馆中的思政课”+“馆长讲思政课”育人品牌 校馆双方积极进行交流与集体备课,共同研究如何将馆内丰富的科学精神资源有效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重点试点如何将馆内科学精神资源融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学校探索出“课堂学、馆内讲、学而思、悟而行”的“纪念馆中的思政课”教学形式,学生在课堂中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纪念馆内体验实物、学得知识,将纪念馆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为例,思政课教师将“罗坊会议”与“兴国调查”嵌入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并开展现场教学,以新时代大学生视角开设“纪念馆中的思政课”,使大学生感悟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科学精神,并将之转化为学习的重要思路和方法。 另一方面,学校邀请新余市博物馆高增忠研究员为大学生带来精彩的“馆长讲思政课”课堂。校馆双方共同开发了一系列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等,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深入挖掘该基地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时代价值,紧密关联教材内容并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既富有教育意义又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与课堂活动。 实践教学协同:将“CSSA”教学模式深度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在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上,实践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为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校馆合作探索出“CSSA”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以创设情境(Circumstance)为手段、形成情感(Sentiment)认知为初级目标、产生情理(Sense)认同为进阶目标,进而提升大学生实践(Act)能力的教学模式。从“学、思、践、悟”四个实践教学目标着手,以平台为载体,与纪念馆工作人员进行充分交流,双方就馆内科学精神资源、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特色、教学目标等问题进行分析,纪念馆讲解员根据现场教学重点、教学目标进行备课,与思政课教师共同为学生讲解红色历史与馆藏文物资源,使学生通过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感悟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科学精神。 同时,挖掘与学校思政课相关的革命文物资源,充分利用该馆历史实物、珍贵图片和文献资料,并使用多媒体、沙盘等多种资源,在红色旧址开展实践教学,创作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百年群众路线在老区”系列微课视频。 育人队伍协同:“教师+讲解员+学生”一体化育人 在推进校馆协同育人的实践过程中,校馆双方高度重视育人队伍的多元主体性作用,充分发挥共建平台与人才优势,不断加强交流和集体研讨。除开设“馆长讲思政课”外,校馆合作还建成了一支由专职教师、纪念馆讲解员和优秀学生组成的教学队伍。不同教学主体之间通过强化集体备课机制与深化交流合作,共同致力于提升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专职教师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从理论研究与教学设计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纪念馆解说员则凭借其对革命文物历史的深刻洞察与文化底蕴的准确把握,为学生带来鲜活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优秀学生作为实践先锋与志愿服务的主力军,不仅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还身体力行地传播科学精神,发挥着示范引领的重要作用,激励更多学生参与一体化育人实践活动。总之,校馆双方通过精准把握育人队伍中各主体的育人特色,有效发挥多元结合育人作用,校馆协同育人的实效得到了全面提升。 校馆双方聚焦罗坊会议纪念馆中的育人资源,在推进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积极参加“云观展、云分享”活动,并实地展出书法系列陶瓷作品(共9幅)、“画说思政”陶瓷作品(共10幅)及拍摄“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微视频等,其中校馆合作微视频入选2024年度江西省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项目,相关报道被多家平台推送。该基地使科学精神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思政课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获得感得到有效提升。这种协同育人模式的成功实施,也为其他学校提供了一定借鉴。 (本文系2023年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时代新人’语境下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3YB201]阶段性成果)(王磊峰 程美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