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专门部署,明确了改革的重大任务、实现路径和具体举措。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瓶颈问题,以战略性、引领性改革举措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 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决定着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力保障。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走向深入,用党的创新理论筑牢坚实思想政治基础,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把握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原则要求,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实施全媒体传播建设工程,用互联网思维主导资源配置,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积极探索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建立健全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协同治理机制,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全民族文明程度。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更加注重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期待公共文化服务能够提供更多特色化、个性化、多样化的优质产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出成果与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与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完善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工作机制,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推进文艺创作从“高原”向“高峰”迈进。要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深化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备案制度改革,加大文娱领域突出问题整治力度,坚决遏制歪风邪气、铲除其滋生土壤,推出更加丰富、更有营养的文艺作品。要理顺体制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组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督察,着力推动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推介以文物资源为载体的国家文化地标和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让世界看得到、看得懂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要健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构建文化传承、文艺展演、文产经营与旅游发展之间的融合渠道、融合平台和融合场景,切实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在由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过程中,互联网治理规模之巨、难度之高、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需要网上网下共同发力,着力构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要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和打通网络内容生产和传播各环节各领域,按照归口领导、集中统一、高效协调的原则,探索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的导向机制、协同机制,打破部门壁垒、政策壁垒、信息壁垒,有效实现网络舆论数据信息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的共同维护、引导和运用,推进新闻宣传与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推动形成更加科学高效有序的治网格局。要尽快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支持行业组织、企业、教育和科研机构、公共文化机构、有关专业机构等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数据资源建设、转化应用、风险防范等方面开展协作,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框架、芯片及其配套软件平台等基础技术的自主创新,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探索优化应用场景,构建应用生态体系,做到趋利避害、安全使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要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坚持把依法治网作为基础性手段,聚焦重点领域和技术发展前沿领域,加快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构建系统完备的网络法律体系,完善网络执法协调工作机制,推进跨领域跨部门联合实施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使互联网始终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其中一条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要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促进宣传、外交、经贸、旅游、体育等领域协调配合,推动部门、地方、媒体、智库、企业、高校等主体协同发力,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让主体、内容、渠道、形式等传播诸要素相互配合,不断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好中华文化资源、紧扣国际关切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把我们想讲的与国外受众接受特点结合起来,把“陈情”与“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与“别人讲”结合起来,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建设系统性数字资源矩阵,用好“数智化”视听手段,将蕴含民族精神和文化特性的内容体现为生动鲜活的数字视听产品,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插上数字翅膀,让中华文明更好地被全球认知、认可和认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双边多边合作机制建设,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物质富裕,也要通过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实现精神富足。新征程上,只有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供给,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系华中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