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琳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新闻回放 如今,在竞争加速的现实情况下和日新月异的社交氛围中,“隐藏式努力”似乎成为年轻人一种“两全其美”的路径选择。甚至表现为越优秀的人,掩饰自己努力的现象越多。他们习惯于做信息喧嚣的屏幕背后的“潜水者”、热烈交流的气氛中的后排观者。这也导致一些年轻人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在自我努力的过程中,从渴望“被看见”,转向对“偷感”的自嘲。 主持人语 数字原生代的身份让大学生们熟练于在虚拟空间中表达自如、自信沟通,然而回到现实,一些年轻人更愿意将“偷感”作为自己的保护色,更愿意以“社交淡人”的标签出场。他们在同学朋友面前羞于讨论自己的辛苦努力,在公共场合刻意回避与老师或领导的眼神交流,面对面建立人际交往关系时较为胆怯。青年群体这一不愿引起关注,对外界自我遮蔽的取向,究竟因何而起,又该如何应对?让我们倾听三位年轻人立足不同视角,各抒己见。 正视“努力” 相信没有白走的路 周紫月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为何“努力”成为羞于呈现的社会话语?这或许受制于不想接受失败的个体焦虑。社会学家戈夫曼将其解释为一种迫于社交压力、迎合社会理想的自我印象管理方式。比起努力,人们更渴望被冠以“谦虚”和“聪明”的双重头衔。于是,“隐藏式努力”也被年轻人视作一种维护自尊又能缓解竞争不安感的策略,适当的示弱可以规避风险和淡化外在竞争意图。实际上,它更多是数字化交流频繁和竞争加速相互碰撞下的一种行为,需要被理性看待。 我们需要在正视“努力”中,习得自我接纳的能力,要相信没有白走的路。请坚定爱护“努力”的价值,展现努力必然会承载不同的声音,敢于聆听自己害怕的声音是接纳自己的必经之路;请尽情享受“努力”的能量,当我们想要拼命地完成一件事时,专注自我的能力远胜于结果的好坏;请坦然接纳“努力”的光芒,人生的最高维度不在于如何让他人认同你的完美,而是敢于接受各种好的、坏的情绪的挑战。“事非经过不知难,轻舟已过万重山”,看过不同的风景后,我们将会收获一个更坚韧勇敢、无所畏惧的自己。 恰当的沉默固然是金,但一直沉默则较为迂腐。青年作为新时代的新生力量,修炼的是一种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沉默,而非对无关己事的淡漠。坚定自己的信仰,唱响努力奋进的最强音,敢于争锋和雄辩,才是抓住人生机遇、持续提升自我价值的核心关键。 拥抱不确定性 走向自洽 王子露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不知何时起,“悄悄努力”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真实写照。明明同住一个屋檐下,却不敢让舍友知道自己每天的行踪,做什么都只能“偷偷的”。有人认为,“偷感”代表着年轻人的不自信,是一种基于自身性格特质而产生的心理机制,但在“偷感”背后,或许是青年需要更多理解。 在如今科学技术与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越发便捷高效,但数字化带来的弊病也逐渐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原子化”的社交方式便是其典型表现。所谓“原子化”,顾名思义,即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变得不再紧密,每个人都和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为了应对不确定性,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偷感”也随之产生——既然不能确定外部情况,那就先偷偷地做自己的事,同时降低心理预期,做好失败的准备,以此来降低失败到来时带来的心理落差。 尽管“偷感”代表的可能是一种社会性的变化,但年轻人无需为此感到过于焦虑,其他人也不必对这一现象太过苛责。正视“偷感”的存在并意识到它并不意味着懦弱或失败,而是一种心理的自我防御机制,可以帮助年轻人减少压力面对不确定性。同时,年轻人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不足。接受不完美是自我成长的关键一步。只有当我们坦然面对自己的缺点,才能更自如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摆脱那些无谓的顾虑。 “偷感”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但它并不应该成为年轻人发展的障碍。通过正视“偷感”、接纳不完美、勇敢打破舒适区、主动展示自我,年轻人可以逐步走出心理的束缚,学会接纳真实的自己,进而实现更自信的成长。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也应当给予年轻人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帮助他们在追求个人价值的路上不断前行。 与其害怕“被看见” 不如主动书写人生 李辰一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本科生 即使对成果胸有成竹,也要在众人面前畏畏缩缩,以防不达预期的反馈;即使对事情思绪万千,也要保持沉默,以防自己稍有不慎讲出错误;即使对朋友真情实意,也要推推让让,生怕会有芥蒂产生。这些“偷感”行为在一些青年的社交中出现,甚至成了特定场景下的一种自嘲。 “隐藏式努力”是指一些年轻人不想甚至不敢让别人看见自己的努力,是他们在不确定情况下产生的保护机制。一些年轻人由于对未知的存在担忧,为了不面对失败,他们可能在起点上就放弃机会。“偷感”,偷掉的是自信心,也是变得更好的可能性。偷来所得,不过是一些安全感,一些表层的体面。在这种回避行为的背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些青年不知如何与不完美共存,于是期待不被关注的心态。如果每个人都羞于谈及自身的“努力”,看似维持了表面的体面,实际上容易造成坦诚与隐瞒之间的纠结,更容易拉大与有效成长之间的距离。 对于学生来说,不必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找回第一人称的视角生活是告别“隐藏式努力”的不安的可行之径。与其害怕“被看见”,不如主动书写自己的人生,做自己人生的记录者和评价者。从害怕不完美的结果到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才是学生应该找到人生自洽的锚点。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也应该洞察学生的“偷感”心态,在情绪上和做法上给予帮助,多认同多肯定学生的进步,不要将失误过度夸大,导致学生从惧怕犯错演变为惧怕表达自己。在课堂上,教师也应积极调动气氛,优化沟通方式,让学生不因露怯而羞愧,不因无知而躲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