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针对近期一些高校密集调整优化本科专业的相关情况,对与会记者进行了热情回应。 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基础平台,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支柱,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走好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必须夯实本科教育这一基础,必须筑牢本科学科专业这一底座。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本科高校1308所,本科专业包括12个门类、93个专业类、816种专业,全国本科专业布点数量达6.2万个。可以说,本科教育专业建设质量如何,不仅关乎本科教育本身,而且决定着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成色。 毋庸置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调整,在我国已形成制度性安排,本科专业的调整优化更是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增本科专业布点数2.1万个,撤销或停招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数1.2万个。特别是今年,我国开展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共增设了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高质量的本科专业建设,就是要在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根据我国政治、社会、经济、科技、生态、文化和国防建设的现状和要求,对学科的数量、结构和布局进行统筹规划、优化调整、系统推进。这表明,本科专业必须应对时代之变、适应国家之需、满足人民之盼,就是要通过不断动态调整优化,让本科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急需相适配、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相适配、与学生全面发展相适配。其价值旨归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多元化、个性化、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调整优化本科专业,既要守正创新,也要推陈出新。必须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关键战略领域,加快布局新兴专业,扩增紧缺学科专业布点,提高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对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响应度,靶向精准地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走深走实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由于专业调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必须聚焦区域发展本土化的现实需求,深刻洞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的联动发展机制,增强专业设置的前瞻性、精准性,使专业不仅适应区域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引领区域产业发展,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共生共长、无缝耦合、彼此赋能。要深耕细作院校独具特色的传统优势学科,做加法要避免“一哄而上”、做减法要突出分类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造成新的“结构累增”问题。要统筹好“高峰”与“平原”学科专业,既要激活传统学科潜能,又要孵化新兴前沿学科,形成主体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特色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等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打造优势特色专业集群,引导高校在不同赛道上办出水平。 本科专业调整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部门要强化新设学科专业的质量监测、预警和跟踪管理,抓紧研制新一轮学科专业的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严格学科专业建设过程的检查评价,开展人才需求和使用情况评估。各本科院校要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内涵建设,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各专业知识图谱、能力图谱,根据调整优化的学科专业加紧做好设施设备、师资建设、实践基地等相关配套和迭代更新,设置好与调整优化后的学科专业相匹配的课程模块,以新的课程群支撑新的专业群、学科群,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落实。同时,要稳慎推进新旧学科专业的渐次接转,特别要做好当下在读本科生的融合与交叉培养;加紧研制新的学科专业科学评价方案,以新的评价方式为杠杆,激活学校整体办学活力,推动本科学科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强者乘势而进。新征程上,我们要加快调整优化本科专业结构,纵深推进高等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有的放矢地培养更多国家战略急需和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人才,推动教育强国加快建设。 (作者系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