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邵阳学院食品与化学工程学院生物与医药工程领域(原食品工程领域)成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开启研究生培养新征程。10余年来,该领域锚定“不忘初心,学思笃行”目标,以科研创新为引擎、以社会服务为指引,构建起“研—学—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闭环,为地方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培育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宝贵经验。 以科研创新为引擎,激活发展动能 邵阳学院生物与医药工程领域以“科研筑基”为抓手,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让科研成为驱动学生成长的“动力源”。 以学促优,厚植创新根基。将学术引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理论研学、毕设攻坚、科研比武等多维路径,筑牢创新基础。邵阳学院生物与医药工程领域学生中,18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500人次获得学校年度学业奖学金;10人获评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2人获评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优秀毕业生;6人的毕业论文入选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人次获得省级、校级各类荣誉称号;52人主持的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获得省级立项;2人的创新创业项目获得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创新创业扶持资金;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7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CI二区及以上论文21篇;获批各类授权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 以赛促练,锤炼实干本领。紧扣专业特色,鼓励学生投身学科竞赛,让创新力转化为实践力。从国家级别竞赛到校级竞赛,从学术论坛到创业赛事,学生一路“闯关”,获得国家级别竞赛三等奖2项、省级竞赛一等奖4项,湖南省研究生创新论坛优秀论文一等奖5项……竞赛是成长“练兵场”,学生在备赛中打磨技术、拓宽视野,将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学生通过参与邵阳市创新创业大赛、校级赛事,逐渐从“理论派”变成“实干家”,实现“学研赛”深度闭环。 以社会服务为指引,践行育人使命 邵阳学院生物与医药工程领域以服务社会为落脚点,引导学生把科研能力转化为服务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的行动,实现知识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 科技赋能,激活产业活力。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攻克“豆浆二次浆渣共熟工艺”等15项关键技术,成果在华文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示范应用。20余家豆制品企业依托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销售额显著提升,新增就业岗位800个,培训技术操作人员200名,减少豆清液排放50万吨/年;学生何鹏和袁浩坤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改性水滑石的清洁制备及在PVC热稳定剂中的应用,这一科研成果为湖南雄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增产值超1500万元/年。学生深入广东、贵州等地开展科技扶贫,2018年,王容等学生赴贵州凯里优化酸汤发酵工艺,指导村民复产豆腐;参与编制邵阳食品产业规划,为区域发展注入“智动力”。 青春担当,诠释家国情怀。将家国情怀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2022级学生薛福海、2020级学生李磊等奔赴南疆;2021级学生贺超成为预备党员后,选择扎根西藏……他们用行动诠释“报国初心”。在乡村振兴一线,学子的表现同样出彩:2016级学生李明创办食品科技公司,服务华南中小企业;2024级学生张蕊的芥菜项目获得50万元省级基金,将建设益生菌厂房;2019级学生伍涛参加“促销助农”活动,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被权威媒体报道。 构建良性培养生态,打造育人闭环 邵阳学院生物与医药工程领域认为,科研与服务并非孤立,而是相互赋能的“同心圆”。该领域以闭环思维统筹育人,形成“科研创新—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再创新”的螺旋上升格局。 研用互哺,打通转化链路。打破“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发展瓶颈,学生在解决企业难题时发现新课题,从豆制品技术中延伸出“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研究,从企业需求中催生出“绿色助剂研发”的萌芽。这种“靶向科研”让创新扎根产业土壤,实现“实践反哺科研”。 学用融合,培育时代新人。通过科技下乡、志愿服务等实践,学生深化专业认知,涵养为民情怀。从武冈豆腐坊到南疆建设现场,从车间到田间,学子理解了“人才”要义:不仅要有科研本领,更要有服务人民的担当。 十余载深耕,邵阳学院生物与医药工程领域以“研·服”双引擎驱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交出“科研有突破、服务有温度、育人有成效”的答卷。未来,邵阳学院生物与医药工程领域将继续锚定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让知识服务社会,让人才扎根大地,在高等教育浪潮中走出特色发展的“突围之路”。 (王瑶琼 刘进兵 尹乐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