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湖北文理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探索并创新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三强递进式”计算机类专业专创融合模式。该模式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为起点,以强化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激发创新思维为目标,通过逐层递进的培养路径,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这一模式不仅为学院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成长路径,更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案例。 强基础:筑牢专业根基 在“三强递进式”计算机类专业专创融合模式中,“强基础”是学生能力培养的起点,也是整个模式的基石。湖北文理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通过“专业引导、训考改革、课外强化、评测检验”四大举措,为学生筑牢专业根基,提升其逻辑思维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解决低年级学生专业定位不清、学业迷茫等问题,计算机工程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指导。导师不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指导其熟悉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助力他们完成学业与职业规划,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在教学与考核方面,计算机工程学院引入“程序设计类实验辅助教学平台”(PTA),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和考核模式。通过该平台,学生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实验项目和作业代码可实现自动评测,确保学习过程科学高效。 同时,为强化学生编程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计算机工程学院持续开设“课外创新训练班”。自2021年以来,累计开设30门课程,选课人数达1820人次。课程涵盖Python、人工智能、单片机、Java Web等前沿领域,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此外,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蓝桥杯”“团队程序设计天梯赛”等赛事,通过“训练—比赛—反思—再训练”的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编程能力。近5年,学院累计组织学生100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奖数量逐年上升。 强实践:提升工程能力 在“三强递进式”计算机类专业专创融合模式中,“强实践”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湖北文理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通过构建“体系化、行业化、标准化”的实践能力提升体系,为学生打造了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行业的全方位培养路径。 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工程学院构建了“体系化”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环节分为编程基础层、专业综合层和创新实践层。编程基础层通过课程学习和竞赛检验,培养学生扎实的程序设计能力;专业综合层围绕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核心课程,组织学生参与作品类竞赛,提升系统思维能力;创新实践层联合企业开展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并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行业化”实践方面,计算机工程学院与华为、软通动力、广州粤嵌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华为ICT学院、联合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引入企业课程与案例,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指导,学生能够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积累实际项目经验。例如,计算机工程学院与华为合作建设的华为ICT学院,开设了多门华为认证课程,累计500余名学生注册学习,并参加华为各类认证考试,构建了“产学研赛训考”一体化育人平台。 “标准化”实践能力的提升则通过引入权威职业资格认证来实现。计算机工程学院引入权威职业资格认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考试,以行业标准检验自身能力。近年来,计算机工程学院累计组织291人次参加CSP、PAT认证考试,200余人通过华为认证,其中4人获得华为HCIE(华为认证ICT专家)高级认证,300余人通过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 强创新:培养优秀人才 在“三强递进式”计算机类专业专创融合模式中,“强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湖北文理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通过“三引导三融合”策略,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专业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计算机工程学院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机制。一是优化课外创新活动实施细则,引导学生完成至少8学分的课外创新实践,并通过“第二张成绩单”量化记录学生的创新成果,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合发展的引导机制。二是引导学生考级考证、参加竞赛选拔赛,并根据其成绩资助报考费用,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激发其积极性。三是允许学生用实践创新成果替代毕业设计,引导学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在融合策略方面,一是将创新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软件能力与职业资格认证概论”等课程,累计有1191名学生修完此课程,使其进一步了解软件能力和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知识。二是将能力提升融入创新活动,对学科竞赛进行分类,组织学生分阶段参加不同层次的竞赛,逐步提升能力。例如,程序设计类竞赛侧重编程基础和计算思维,软硬件作品类竞赛注重专业综合和系统思维,创新创业类竞赛则突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三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活动,通过“生活垃圾智能分类系统”等项目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借助“智慧养老”赛项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 “强创新”阶段的实施成效显著。2021年以来,计算机工程学院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得国家级别奖励195项、省级奖励652项,其中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展示活动“恒星级”奖励。此外,学生还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4项,发表学术论文28篇,并立项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项。 湖北文理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创建的“三强递进式”计算机类专业专创融合模式,通过“强基础、强实践、强创新”的有机结合,成功培养了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一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更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望未来,计算机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校企合作,为助推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张其林 杭波 吴钊 胡春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