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年来,鲁迅美术学院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利用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构建红色文化育人“新格局”。 创新红色文化教学模式 鲁迅美术学院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教学过程多样化与智能化,借助实时互动、在线测试、自动评分等智能工具,促进思政课程红色文化育人目标的清晰界定、精准落实与高效达成。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同时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系统化的“大思政课”中有机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数字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大力推广精准教学、互动教学、混合式教学等创新型教学模式。借助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技术打破物理教学场所的边界,构建沉浸式叙事空间,将红色文化资源虚拟化引入课堂,借助具身交互的叙事形式,打造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的虚实融合教学场景,引导学生沉浸在与历史的对话中,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深切感受红色文化的精髓,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学院利用大数据收集与分析技术,基于学生在线学习操作日志进行学情诊断与反馈,帮助教师依托学生的数字画像和电子档案精准制定教学方案,促进学生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构建以红色文化领域知识图谱为核心的学习资源库,为学生按需提供全面、多样的知识素材,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偏好,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表征方式呈现,从而显著拓宽红色文化育人场域,增强育人实效性,于碎片化时间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学院以数字技术提升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实现从主观经验判断到客观数据支撑、从抽样推断到全样本分析的转变。通过无痕式、伴随式数据采集,综合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及价值观养成情况,重点聚焦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考查学生在红色文化、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中的认知深度与情感投入。深化大数据技术对学生思想动态、网络行为等数据的关联分析,通过持续动态评价机制检验红色文化思政育人的实际成效。 创设红色文化育人生态 鲁迅美术学院通过智能技术赋能家校社协同共育活动模式革新,推动共育活动由传统的线下单一形式向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转型。构建家校社互动空间,充分利用即时通信功能,发布多层级家校通知,实时向家庭和社区推送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教育资讯和校内外动态。广泛借助网络直播、视频会议等形式,大力推进“云端家校社协同共育”,着力构建数字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平台、资源协同管理平台及面向家长的教育服务平台,强化各平台间的资源共享与功能协作,推动红色文化协同育人的数字化发展。 学院运用多媒体和数字技术促进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立体化打造契合学生成长需求的育人新生态。科学运用数字技术,构建校园红色文化宣传矩阵。借助校园网红色专栏、“红色旋律”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阵地传播红色文化,营造春风化雨的学习教育氛围。积极开展线上“红色经典”读书会、“远程专家进校园讲堂”、革命文物“云展览”等特色活动,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鼓励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创作短视频、参与在线艺术作品虚拟展览、参加红色文化创意大赛等,以“用户生成内容”的方式,将红色文化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学院以红色文化为魂,依托数字技术创新社会实践模式,推进“知行合一”。积极拓展教育空间,推动红色文化育人活动深入博物馆、革命旧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借助多媒体故事墙、数字展览、互动走廊等,让红色文化的历史厚重感与精神价值变得可知、可感、可触。鲁迅美术学院创新引入“政馆产学研”运营模式,组织学生参与红色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创新性传播项目,在实践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探索教育创新成果与红色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共建协同育人新生态。 构建红色文化育人机制 鲁迅美术学院积极强化数字化教学顶层设计,夯实数字基座支撑。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优化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促进多平台数据的融通共享与价值挖掘,使教育治理、教学改革、学生管理等核心业务决策更智能、更精准。深化与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的纵向协同和横向协作,加速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共建,驱动资源形态创新,全面深化红色教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学院凸显教师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提升学院教师的数字素养、教学能力和思政育人水平。构建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教师专业画像与发展评估体系,依托线上平台精准推送多样化教学案例资源和专题研修资源,支持教师开展自主式、个性化学习。探索名师工作室、虚拟教研室等新型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式,促进教师间的数字化教研协作与经验交流。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创设实训环境,根据教学内容、对象、方式进行动态优化,依托课堂行为的大数据分析教师教学方法,精准剖析课堂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数字化引领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建设。 鲁迅美术学院将红色文化育人成效评估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改进评价方法,推进数字技术在教育数据自动化处理、智能分析与诊断中的应用,促进教学评价从主观经验转向客观数据支撑,推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互补与统一。积极建立红色文化育人数字化评价系统,同步构建规范的评价程序和高效的评价运算系统,确保育人链路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充分释放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潜能,以科学评价助力构建数字化红色文化育人“新格局”。 未来,鲁迅美术学院将继续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乘着数字化发展的时代浪潮,持续创新红色文化教学模式、创设红色文化育人生态、构建红色文化育人机制,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苗艳菲 郭峪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