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人文学科,正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北华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传承可追溯至1906年创建的吉林省初级师范学堂国文科。多年来,专业始终坚持服务基础教育不动摇,不断探索综合性大学背景下师范类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专业以“行知·崇文·风雅”品牌竞赛活动为突破口,将专业学习、能力培养与素质提升有机结合,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良性循环,构建起覆盖课程、实践、科研、文化传承的立体化实践育人体系,走出一条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文科人才创新培养路径。 求真务实 加强顶层设计 在构建实践育人体系之初,专业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工作,深入分析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立了“以品牌竞赛为抓手,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的基本思路。开展23届“行知杯”本科生讲课大赛,借助大赛辐射培育全国微课大赛、高校语文教育师范生教学技能测试大赛以及“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等选手;以“崇文书院”为载体,以博学讲坛和班导师讲堂为两翼,“崇文”铸才,探索书院制育人模式;举办5届研究生“风雅杯”学术大赛。大赛针对学生不同专业方向开设论文、影像、微课3个赛道,鼓励研究生勇于创新,激发争优比学的研究动力;构建了以孔子学堂为平台、以文化志愿服务为路径、以“社团+协会”为运作模式的大学生文化传承新体系。专业坚持各类竞赛活动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衔接、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所有竞赛活动必须紧密围绕专业的核心能力要求展开,竞赛内容和形式不断与时俱进,反映专业前沿和社会需求。基于这些原则,专业教学团队设计了一套涵盖“基础层、提高层、创新层”的三级竞赛体系。经典诵读大赛、书法大赛、讲课大赛等基础性竞赛,着重夯实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辩论赛、创意演说与写作大赛等,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界能力。这三个层次的竞赛活动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实践育人链条。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学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负责竞赛的整体规划和协调;构建校内外导师团队,为学生参赛提供专业指导;制定激励政策,对获奖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奖励。 横纵交叉 搭建全景网络 专业多管齐下,将品牌竞赛活动落到实处,确保实践育人成效。建立竞赛与课程的无缝对接机制,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相关课程中嵌入竞赛内容。在“古代文学”课程中设置经典诵读、微课、演绎与虚拟仿真游戏等环节,既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又为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赛事选拔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将学生的课堂习作直接纳入“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初选作品。这种“课赛融合”的模式使竞赛成为课程教学的自然延伸,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打造阶梯式竞赛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设计差异化的竞赛参与路径。大一学生主要参与基础层竞赛,培养专业兴趣和基本素养;大二、大三学生侧重参加提高层竞赛,锻炼专业核心能力;大四学生主要参与创新层竞赛,提升就业竞争力。实施“以老带新”的团队参赛机制,鼓励跨年级组建竞赛团队,高年级学生担任团队负责人,带领低年级学生共同备赛,不仅传承了参赛经验,更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由大三学生牵头组成的竞赛团队,通过分工协作、互相启发,连续三年获得优异成绩,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构建多元化的竞赛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综合评价机制,既关注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的奖项,也重视参赛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思想引动—课程推动—实践拉动—竞赛助动”四维联动竞赛生态。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中心”,提供竞赛培训、项目孵化、成果展示等一站式服务。 敢为人先 打造特色体系 专业构建以品牌竞赛活动为载体的实践育人体系,首创了“三维联动”的竞赛育人模式。通过精心设计,实现了学科专业竞赛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在第一课堂,竞赛内容被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在第二课堂,竞赛活动成为学生社团和学术沙龙的重要内容;在社会服务方面,鼓励学生将竞赛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如为社区提供文化服务、为吉林市档案馆提供宣传服务等。这种全方位、多角度的育人模式,大大拓展了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突出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的专业特色。在竞赛主题设计上,既设置了经典诵读与演绎、创意演说与写作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类项目,又包含新媒体写作、文化创意等创新类项目。这种设计既坚守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化传承使命,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创新需求。例如,在连续两年举办的“崇文经典演绎大赛”中,学生既需要深入理解文学经典的文化内涵,又要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创新表达,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创新“校地、校企、校校协同”的竞赛指导机制。与省内外各中学、地方文化企业、媒体机构建立合作关系,邀请行业专家参与竞赛命题、评审和指导。这种“真题真做”的方式,使学生接触到前沿的行业动态和实际需求,大大提升了竞赛的实战性。同时,吉林省内外中学、文化企业、媒体机构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实现校企、校校、校地双赢,深入推进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提升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新文科建设浪潮中,专业的实践育人改革已成为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未来,北华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将继续以品牌竞赛为支点,撬动课程体系、实践平台、科研资源、文化资源的深度整合,培养出既深谙传统又拥抱现代、既扎根中国又面向世界的文科创新人才,为文化传承与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任树民 肖潇 袁棠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