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星期四
鞍山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培养休闲体育人才 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付艳芝

  目前,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极具活力的领域之一,而休闲体育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构成,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正朝着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与此同时,加快推进休闲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被提上日程,将为休闲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鞍山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依托鞍山“奥运冠军之城”“鞍钢红色文化”品牌的优势,秉承“博雅兼上、知行合一”的校训,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强调技能特色,致力于培养满足地方需求的休闲体育人才。

  优化专业结构布局,重设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休闲体育产业迎来黄金发展阶段。学院综合考虑当前社会对于休闲体育人才的现实需求,立足自身办学定位与育人特色,结合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增设休闲体育专业,着重凸显体育学与休闲学的学科交叉性,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并重的教育理念,形成了“面向需求、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过硬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基于国家战略部署和社会休闲体育发展需求,学院重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培养出具有学院特色的休闲体育人才,切实提升人才的竞争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高度衔接。学院将掌握休闲体育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有较强的休闲体育实践指导能力,具备休闲体育项目教学训练、指导与服务,休闲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休闲体育场所经营与管理和休闲体育研究基本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创造能力,良好的人文素养、政治素养、科研精神,以及能够承担起新时代体育事业发展重任的,具有健康体魄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此为导向制定毕业要求,构建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和创新发展“五位一体”的毕业要求体系,实现对于培养目标的支持支撑,搭建连接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桥梁。

  健全课程体系,注重持续优化

  课程体系构建是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坚持高质量发展观,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完善、更显特色且能够持续优化发展的课程体系,能够不断激活课程发展的活力,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学院坚持目标导向原则和内容整合原则,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发展方向,不断凝练休闲体育特色。休闲体育课程体系的内容构成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教育课程两大类别,形成了选修课与必修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学院持续改进专业核心课程,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更新专业课程设置,目前专业核心课程涵盖“休闲体育概论”“体育旅游概论”“体育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休闲活动策划与管理”“运动伤害防护与急救”“体育市场营销”“体能训练”“野外生存与训练”等,能够让学生在准确把握体育本质的基础上,培养健康意识、社会责任,发挥专业所长,宣传体育与旅游文化,推动休闲体育事业发展。

  以实践教学为导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重视学生理论的提升与技能的培养,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激活第二课堂、拓展社会大课堂等多种方式,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创设多样化教学场景,进一步提升休闲体育教学的活力。提供平台支撑,夯实基础保障。学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建有面积大、水平高且具有前沿性的实验楼,建立运动解剖实验室、运动生理实验室、体育保健实验室,逐步完善教学硬性条件。延伸课堂阵地,用好第二课堂。学院组织学生成立攀岩队、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队等多样化专业团队,发挥团队在育体和育人方面的双重作用,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增强学生体魄,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集体意识。深化校企合作,形成协同效应。学院不断拓宽育人阵地,创新实践育人形式,积极与鞍山市及东三省的拓展训练基地、体育公司等达成合作,为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机会与场地器材支持,实现校内外优势资源的相互流通、产业链与教育链的高度衔接,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学院在师资力量建设上下功夫,致力于打造高层次的教师队伍。学院通过优化教师结构来提升队伍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目前,学院职称结构为正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11人,中级职称比例达到48%;硕士以上18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达到78%;1人被聘为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46岁以上教师14人,占60.9%,中青年教师11人,占39.1%,能够全面满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育人需求。同时,学院不断提升教师综合素养,采用专项培训、教学观摩、专题研讨、听课评课、举办讲座、以老带新等方式,稳步提升教师教学素养与能力,促进教师成长与发展。(付艳芝)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