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南昌航空大学软件学院获批国家教育部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航空软件高端人才培养的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学院以此为依托,以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为重点,开启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凌云班”应运而生。凌云班以培养具有航空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以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任务、以机载软件自主可控为使命、以“产学研用创赛”一体为导向,是软件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设要求,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新举措和新探索。经过5年的改革实践,构建了“特色引领·融合创新·学用贯通”的拔尖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 特色引领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 学院紧密对接国家航空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以航空特色为引领,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深度融合“忠诚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新时代航空报国精神,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通过课程与思政双体系协同发力,构建以航空精神为苍穹蓝、以软件创新为科技蓝的“双蓝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 航空需求植入课程体系。以研发航空软件所需的知识、能力需求为导向,以“讲航空企业文化、学航空企业方法、贯航空企业标准、做航空工程项目”为思路构建课程体系,开设认知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航空背景知识、规范的软件开发方法和系统的工程实践技术。 航空精神融入思政体系。按照“铭记航空奋斗历史”“弘扬航空报国精神”“激发航空报国使命”3个层次,逐层构建航空思政教育体系。通过“环境熏陶、课程融入、实践教育、项目淬炼、使命引领”等多种途径,全面构建具有鲜明航空特色的思政育人体系。 融合创新 探索创新人才育人新机制 通过学科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重构育人新机制。以学科融合为基础,为学生构建贯通“本科+研究生”两个阶段,包含数学基础、工程基础及软件工程、航空宇航、适航管理等类型,覆盖航空软件测试工具开发领域全知识构成、全能力要素的课程体系;以产教融合为载体,培养学生卓越工程能力;以科教融汇为手段,涵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学科融合拓宽知识广度。以“软件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适航管理与技术”的学科交叉形式,开设6门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整合飞行器系统、适航法规与软件工程等多领域知识,通过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融合和联系,构建拔尖人才培养全面、立体的知识体系。 产教融合提升能力高度。采取“航空企业提需求、校企联合定方案、企业教师进课堂、航空专家评成果”的方式共建“航空高可靠性软件平台”“航空高可靠性软件开发”等6门特色课程,每学年共同开展产教联合评审学生学习成果1次,在校内共同设立航空机载软件开发、测试和适航3个产教联合实验室;提升人才的航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航空软件分析与设计能力和航空软件复杂问题研究能力。 科教融汇挖掘思维深度。将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将科研课题转化为实践实训项目,采取“跨班组队,共享资源,研学一体”的方式,组建由教师、航空领域专家、本科生组成的联合团队,共享航空企业的工程工具与工程环境,在科研攻关的过程中同步推进项目研究和学生培养,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 学用贯通 塑造课程教学新模式 学院以“以用促教、以用促学、学用贯通”为核心理念,重塑课程教学新模式。学院构建了以“认知—基础—综合—自由探索—需求驱动项目”为主线的教学项目库,形成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链条。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改变了传统“先教后学、先学后做”的线性教学模式,转而推行“先做后学、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以学促做”循环互动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有效促进知识内化与能力转化,实现教、学、做有机统一。 以用促教转变教师角色。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按照“阶段递进—难度递增”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让理论指导实践,使教师从“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 以用促学转变学习模式。积极推进“先做后学”“边做边学”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 学用贯通转变教学目标。推进项目驱动式教学,使教学目标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变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设计认知训练、基础训练、综合训练、自由探索、需求驱动5类项目,覆盖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的学习阶段。最后,将学习成果的项目作品转化为航空科普资源,使学生用自己的创作激发青少年航空梦想,让知识走出课堂,服务科普,实现校内育人与服务社会双赢。 (樊鑫 郑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