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星期四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三微一体”提升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
许冬冬 苏志 张守林 唐亚文

  南京师范大学作为国家师范教育的发源地之一,如何适应国家教育的发展形势,将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贯穿于本科生教育全过程,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学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针对化学学科特点,宏观上以培养师范类本科生的“实践创新、知识传授”能力为核心,构建“微课堂—微实践—微团队”“三微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将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与施教能力培养一体化。“三微”体系围绕不同的目标与侧重点加以建设,“微课堂”培养教学基本技能,“微实践”培养科研基本素质,“微团队”培养与提升创新能力和施教能力,三者在实践中不断交叉融合、相互促进。

  识微见远,建设以需求导向为核心的引导体系

  针对新时代人才需求特点,以“三微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为手段,构建以需求导向为核心的引导体系。学院已建立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的“早引导”体系,针对大一新生制定了以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为主的名师导学、学业指导等课程,结合优秀本科生的宣传、经验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尽早选定自身发展方向,通过学院分类培养,实现学生定向发展。学院的教学、科研、学工团队按需指导学生定向参加各类“微”活动,针对性提升学生能力的薄弱环节。学院层面通过考核学生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储备,以面试和答辩方式,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遴选具有不同潜力的学生组成“微团队”,在进一步构建目标明确的“早分类”体系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知识传授能力。

  积微成著,打造以目标导向为核心的培养模式

  针对“实践创新与施教能力”培养目标,学院将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与施教能力培养一体化,深入融合在“微课堂”“微实践”“微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学院通过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适当增加教育技能学习课程模块;学生通过定期开展“微课堂”活动,强化教学技能训练。学院整合各类资源,如科研创新训练项目、暑期实践、第二课堂、英才计划、科研实验竞赛等,“早期引导—长期培养—定期评估”,引导学生按照自身能力参加各类“微实践”活动,构建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协同体系。鼓励导师、优秀研究生组织有竞争力的“微团队”,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科研素质培训、交流访学、学术会议等活动,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基本素质。

  防微杜渐,构建以问题导向为核心的保障机制

  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能力特点及存在的各类问题,学院通过“微课堂”“微实践”“微团队”形式,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互学、互进,把大量的小问题、小困惑消灭于萌芽、于“微”之中。学院层面以制度加以引导,加强班级制度建设,如明确班级四年一贯制、班主任终身制、一年级学生晚自习制度等,通过加强优良学风、班风建设,营造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加强各级团学组织的引领与优秀学子的表率作用;通过各类心理教育建设活动疏导学生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学业、职业发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微课堂—微实践—微团队”“三微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已见成效,本科生培养质量大幅度提升。本科生科研创新素质和施教能力得到培养:本科生参与发表的科研论文达到260余篇,值得一提的是2018级本科生以主要参与人身份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本科生获得挑战杯、国创赛、省师范生技能大赛等各类重要竞赛省级以上奖项150余项。化学师范生培养成效已惠及全国500余所中学、1000余名中学化学教师、10余万名中学生。“微团队”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也促进了研究生研究成果的高质量提升,以一作在高影响力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化学学科影响力显著提高,化学专业获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学科排名逐年提升。学院教师先后获得各类国家级别人才17项、省部级人才18项。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出版专业教材14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0余篇。

  (许冬冬 苏志 张守林 唐亚文)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