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新征程中,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创新育人路径,将学校以工为主的学科群优势融入新文科建设,基于OBE成果导向理念,将国际化思维和本土化情境贯穿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工业品和消费品营销的双领域知识体系,培育出一大批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活动,激发青年使命担当 市场营销专业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利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过程,着力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市场营销专业依托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挖掘红色文化遗产,打造12个“红粟”数字化品牌模型,成功塑造兼具地域特色与情感价值的文化符号。学生积极响应,注册成立“红粟”地域品牌公司,投身农产品品牌基地的运营与推广,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工业品营销领航,多维体系赋能工业振兴 市场营销专业聚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工业品营销为核心方向,联合中国一重、沈阳机床等龙头企业打造产教融合平台。 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工业企业需要,以“工业设计导论”等工科课程及专业课程中的工科元素为基础,构建工管融合的课程体系;以体系化案例教学、方向化课程设计、实训和实验独立设课以及市场运营实践等实践教学内容为改革重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立足工管融合师资队伍,以精品教材建设、课程特色资源建设等为基础,以学校工程实训中心等为依托,形成了以大学生管理创业孵化基地和多层次实践基地为支撑的教学资源体系。 多元平台共建,贯通人才培养全链条 为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市场营销专业组建了“红旅筑梦”思政虚拟教研室。专业秉持“交叉融合、协同共进”的理念,积极深化校际合作,搭建常态化经验分享平台,促进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共同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 专业打破学科壁垒,精心构建课程思政四大资源库,涵盖研究选题库、案例资源库、精品课程库和名师人才库,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在实践教育方面,专业与沈南第一党支部、王肃烈士家乡新民市兴隆堡镇金太牛村党支部等建立合作关系,打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地学习中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厚植家国情怀。 此外,专业还构建了高质量社会服务网络,建立实习基地、公益服务基地和地域农产品基地,并聘请校外创业导师团队,形成了“课程思政+专业教育+社会实践+公益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协同贯通的实践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创新助残模式,以电商品牌传递公益温度 市场营销专业与辽宁省残疾人联合会紧密合作,创新推出“电商赋能,品牌助力”公益助残就业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专业将电商知识、品牌理念培训融入专业课程实践,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调研,了解残疾人就业需求。在实践环节,学生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帮助残疾人开设线上店铺,并负责店铺的运营推广,成功助力1200名残疾人实现灵活就业。学生团队注册的“红粟”地域品牌公司更是优先吸纳残疾人就业,为他们提供在线客服、农产品分拣、包装等工作岗位。通过这一创新模式,众多残疾人实现了灵活就业,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学生在参与公益事业的过程中,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养也得到极大提升,实现了公益助残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统一。 育人成效显著,社会责任意识深度内化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市场营销专业的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近3年,专业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等各级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共荣获省级以上奖项8项,90%以上的学生参与公益实践项目,毕业校友中涌现出20余位扎根乡村振兴、助残公益领域的创业典型。用人单位反馈数据显示,毕业生“社会责任感”“实践创新能力”两项指标评分较同类专业高出25%。 社会效应凸显,形成可复制的优秀案例 市场营销专业通过开展校企联合项目,推动合作企业产品销售额提升35%,带动乡镇形成特色产业链,为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其公益助残模式也让众多残疾人受益,实现增收致富。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成果获得省市农业农村部门、残疾人联合会等的一致认可,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多地乡镇、公益机构纷纷给予好评。专业代表就相关成果在全国性会议上讲演20余场次,形成思政教学的优秀案例,为其他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未来,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 (孙杨 宋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