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与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破解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难题,培养出“用得上、留得住、发展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湖北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学院通过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给出了一个亮眼的答案,以扎实的育人成效形成了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工路径”。 直面痛点,精准把脉人才培养困境 学院以往的计算机类专业教育存在课程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真实场景脱节、学生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等问题,导致毕业生入职后难以快速适应岗位需求,企业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对其进行再培训。 针对以上问题,学院负责人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绝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彻底打开校门,深入对接产业前沿,将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技术标准和项目案例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基于这一共识,学院自2019年起,系统规划、全面启动了以“产业引领、理实融通、适变拓新”为核心理念的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贯通式培养改革。 系统重构,打造“贯通式”培养新体系 这场改革的核心在于创新构建了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贯通式”培养体系。一是“产业引领”驱动课程与内容重构。学院深度对接华为等头部企业的技术生态和人才标准,将产业前沿技术、真实项目案例和行业认证要求逆向融入课程体系。不仅开设了“云计算技术与应用”“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等一批紧贴产业需求的前沿课程,更在传统课程中大量引入企业真实案例,确保教学内容的“新鲜度”。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获取行业高价值认证,将其作为衡量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二是“理实融通”深化教学与模式变革。学院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之间的壁垒,一方面大力推行项目化、案例式教学,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另一方面高标准建设实践平台,依托华为ICT学院、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引入企业级设备和环境,构建了“基础实验—项目实训—企业实战”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颇具特色的“暑期小学期”制度,集中开展企业项目实训,让学生完整经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测试、部署运维全流程,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三是“适变拓新”赋能素养与能力提升。面对技术的快速迭代,学院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和适应变化的能力。通过设置创新实践学分、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支持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潜能。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华为ICT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累计获得国家级别奖项273项,更在2024年跻身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决赛,与世界一流高校同台竞技并荣获三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不仅证明了学生的技术实力,更展现了其出色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师为要,建设“双能型”教学团队 人才培养,教师是关键环节。学院多措并举,打造了一支既精通理论教学又具备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双能型”师资队伍。通过设立“企业科技副总”岗位、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承担横向技术开发项目、获取行业技术认证(如华为HCIE)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产业视野。目前,学院已拥有一批获得华为HCIE专家级认证的教师骨干,他们将一线的技术、项目和工程思维带入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经过近10年的真抓实干,学院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结出了丰硕果实。近4年,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1%以上。多名毕业生入职华为生态企业、知名互联网公司及软件开发企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突出。除了在高级别学科竞赛中争金夺银外,学生累计获得软件著作权71项,完成多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项目开发工作,创新能力得到充分锤炼。 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兄弟院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可,相关经验已被多所同类院校借鉴采纳。教育部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在考察后认为,该成果“体系设计科学,改革举措扎实,育人成效显著,对地方应用型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价值”。学院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出一大批契合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强劲竞争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其探索形成的“产业引领、理实融通、适变拓新”的贯通式培养模式,为我国应用型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湖北理工经验”。 (刘志远 倪波 蒋平 成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