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与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成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路径。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依托2023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型电池研发及智能制造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党建共同体为突破口,通过组织机制创新、多维平台搭建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构建了“科产教党建共同体驱动的多维融合育人模式”,为破解产教融合难题提供了实践案例。 组织机制创新:建立党建共同体统筹下的协同治理体系 针对科产教融合中“多头对接、决策低效”的问题,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前期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联合科研机构成立“科产教党建共同体”。同步设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定期协商、应急联动、风险共防”三大机制,统筹决策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重大项目立项、资源调配等重大事项,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协同治理效能。以合作项目为载体,串联产业链(企业生产需求)、信息链(技术前沿动态)、师资链(高校—企业导师互补)、成果转化链(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就业链(学生实习就业),形成“五链融合”的生态体系。通过三方共建的党建共同体,成功整合高校基础研究优势、实验室技术储备与企业产业化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以此为基础获批广东省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为后续模式推广奠定基础。 育人机制改革:构建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创新性采用“一目标+二阶段+三平台+四层次”教学组织模式,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基础训练和项目训练“两阶段”组织教学培养计划,以高校、研究院和企业“三平台”建设科产教协同培育基地,实现理论学习、实践认知、创新训练和生产实习“四层次”的学生能力培养。依托学院平台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院平台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企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团队协作等非技术素质的养成和劳动意识的提高,构建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体系。在形成完备的协同育人体系的基础上,收集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形成“所学即所用”的不断更新模式。 课程思政深化:打造“三维一体”体系与培育使命感 在科产教融合平台的基础上,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整合高校教师(基础理论)、企业工程师(核心技术)、研究院导师(前沿突破)三类师资,构建“知识链(基础理论→核心技术→前沿突破)—价值链(实验室研发→工程转化→产业应用)—价值观(科学家精神→工程师伦理→强国使命感)”的“三维一体”课程思政体系。通过挖掘产业技术迭代中的红色科技资源(如“两弹一星”精神在现代材料研发中的传承、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自主创新案例),形成面向科技前沿、产业应用、国家重大需求的专题案例库。将使命感培育作为核心目标,在理论教学中以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技术突破”与“国家需求”相统一;同时,强化实践环节的思政浸润效果,通过企业导师在实习实训中分享弘扬工匠精神、产业报国的案例,帮助学生深刻体悟“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价值内涵。这种“理论—实践”双向互动的培养模式,推动学生从知识学习向使命担当转化,家国情怀与科技报国意识显著增强,最终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塑造的同向同行。 培养成效显著:协同育人创新模式结硕果 通过党建共同体统筹、多维平台搭建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构建了“组织引领—资源协同—价值塑造”的全链条育人模式,验证了“党建+科产教融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实践表明,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是破解多元主体协同难题的关键,通过统筹决策与风险防控保障合作长效性;交叉平台与科技服务生态是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的载体,需注重制度设计与资源动态调配;构建“三维一体”课程思政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需将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需求融入教学全过程。近3年,学生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广东省分赛铜奖、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等省级及以上奖项39项,参与发表SCI论文23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现全覆盖。同时,学生广泛参与科研成果转化项目,相关成果获国家级别产业大赛奖项3项。 未来,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将进一步拓展党建共同体的跨区域协作网络,深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的产教融合,持续优化“党建引领、多方共赢”的育人生态,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段连峰 方奕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