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5 星期五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媒体学院
坚持守正创新 探索全媒体人才培养之路
彭广林 瞿建慧 杨帆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体融合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探索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成为高校新闻院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吉首大学文学与新媒体学院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改革发展,努力探索全媒体人才培养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果,获得了成功经验。

  坚持思政铸魂,把准全媒体人才培养方向

  在全媒体传播时代,建构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闻传播人才是文学与新媒体学院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

  学院高度重视思政教育工作,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党建引领,传播主流价值观念。党委定期组织师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党支部和团委还积极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基层调研中深化对国情的认识与对国家的热爱。注重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鼓励教师以身作则,传播正能量,积极影响学生的人生观、职业观。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课程思政。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伦理与法规”等课程,深挖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鼓励师生立足湘西,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创新创业赋能,探索全媒体人才培养方法

  媒体融合发展呼唤新闻传播人才技术能力的重构,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融入技术变革新趋势、媒体融合新动向和行业发展新动态,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文学与新媒体学院培养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的重要方法。

  学院在“四业融合”办学理念指引下,建立健全了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即“围绕一个中心”“力抓两个融合”“探索三种模式”。“一个中心”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中心。围绕实现这个中心目标,学院注重做好创新创业工作的顶层设计和谋划,明确工作思路与目标定位,狠抓落实,做到机构、人员、场地、设备、经费“五个到位”,有序、高效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力抓两个融合”是指将学院浓厚的创新氛围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紧密融合,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探索三种模式”是指探索“学院+公司”模式、“团队+孵化”模式、“个体+竞赛”模式。学院根据学生所处创业阶段,按照分类培养的目标定位,搭建实践平台,主要通过资源整合、以赛促学、导师指导、孵化支持等方式,确保学生拥有充足的创新创业实践资源,充分保障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条件。

  聚焦四项能力,凸显全媒体人才培养特色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步入由多种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共存的全媒体时代。培养区别于传统新闻传播人才,凸显时代特色,更好满足社会需要,是文学与新媒体学院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学院积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适应传播生态的公共传播能力、具有定国安邦的舆论引导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对外传播能力、具有顺应科技变革的技术适应能力的“四力”全媒体人才。除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外,学院还开设了“网络信息技术”“融媒体制作与传播”“跨文化传播”“网络舆情分析”“公共关系”等课程。学院还建有国家民族事务部门“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中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实践成就国际传播中心2个省级科研平台。通过综合改革,着力培养“四力”全媒体人才,满足了时代需求,凸显了育人特色。

  唯有耕耘,方有收获。历经10年改革,吉首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建设成效凸显:网络与新媒体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科专业排名进入A级,在校友会2025中国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排名(研究型)中,吉首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位列全国第六。10年内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新增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新增省级校企协同育人基地4个,新增省部级学科专业建设平台10个,新增学生学科竞赛省部级奖项400余项,学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办学成绩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认可。学院教学成果被多家权威媒体宣传报道,省内外10余所高校同行来校考察交流,改革经验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

  (彭广林 瞿建慧 杨帆)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