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广东省东莞市石碣袁崇焕小学(以下简称“袁崇焕小学”)的校园中,操场上响起铿锵有力的口号声,身着校服的学生正随着激昂的口令演练“袁崇焕军体拳”,一招一式间展现着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教学楼上“教人求真,学做真人”8个大字熠熠生辉,主干道旁“宁远大捷”浮雕气势恢宏,广场中央高3.8米的袁崇焕雕像凛然屹立。 这所以明末名将袁崇焕命名的学校,自2005年扩建以来,坚持“崇文尚武,情怀家国”的办学理念,在党总支书记林进得和党总支副书记、校长刘台芳的带领下,探索以“大忠、大勇、大智、大廉、大义”为核心的英雄精神育人模式,构建了“文化浸润、课程融合、实践拓展、评价激励”四维联动的育人体系,推动英雄精神从校园走进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学生心灵。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广东省红领巾示范校、广东省阅读推广先进单位、东莞市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袁崇焕小学的教育探索和育人成果,为新时代小学开展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份可借鉴的案例。 文化浸润:环境育人显成效 “我们希望每一处校园景观都成为‘会说话的教育者’。”林进得这样描述袁崇焕小学的空间设计理念。学校致力于打造文化浸润的精神空间,众多文化场景的构建让英雄精神更加可触可感。 校园主广场正中央的袁崇焕雕像展卷临风,目光坚定地眺望远方,展现着豪情壮志。这座英雄雕像由全体师生共同设计,不仅是校园地标,还是学校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一代代学子心怀使命、勇敢担当。 校园内5条主干道依照袁崇焕的生平轨迹命名:“水南路”对应其出生地,“藤县路”记录其刻苦求学之路,“邵武路”纪念其任职福建邵武知县时的经历,“宁锦路”还原其戍守辽东、取得宁锦大捷的辉煌,“北京路”则展现了其保卫京师、含冤而死的生命终章。5条道路串联起袁崇焕的人生轨迹,这些“行走的课堂”将历史转化为具象可感的教育资源。 教学楼的命名也彰显匠心。“崇忠楼”“崇勇楼”“崇智楼”“崇廉楼”“崇义楼”既呼应袁崇焕勇担道义、志存高远的品格,也体现着学生“修忠德、砺勇气、立远志”的成长目标。每栋教学楼的楼道内都悬挂着袁崇焕诗词手迹与生平故事展板,如“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操几时休”“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配上学生绘制的插画,让英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精忠报国的豪情切实可感。 校史馆、图书馆、食堂、操场也是重要的文化空间。校史陈列室中陈列着由师生自主编绘的《袁崇焕故事连环画》,用儿童化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以30个篇章呈现了袁崇焕从“少年立志”到“宁远大捷”、从“冤狱丹心”到“精神永存”的人生历程,深受学生喜爱。“每次带领新生参观,学生都会被‘单骑阅塞’的故事打动。袁崇焕当年冒着风雪独自考察辽东地形,这种不畏艰难的勇气,正是我们想传递给学生的。”学校德育主任钟映萍表示。图书馆中设有“袁崇焕专题书架”,收录《袁崇焕传》《明末英烈传》等历史书籍200余册,并配以学生手工制作的“英雄书签”;食堂墙面绘有“严明治军”“军令如山”的典故壁画,引导学生珍惜粮食、遵守秩序;操场跑道旁融入了“宁远城墙砖”“红衣大炮”等历史元素,使体育锻炼也承载起精神传承的功能。 通过精心的场域营造与生动的文化叙事,袁崇焕小学构建了一个全方位、沉浸式的英雄精神教育场域。校园空间转化为承载英雄故事、传递精神价值的“活教材”,生动诠释了环境育人的强大推力。 课程融合:学科创新育情怀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袁崇焕小学积极探索“课程即育人”路径,教师致力于将400年前的英雄精神融入现代课堂,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打通德育主线与知识体系,逐步构建起“英雄精神—学科教学—人格培养”的三级育人序列,在“文修课程”“武修课程”和“创新课程”中推进知识、能力、素养的融合。 “文修课程”注重文化底蕴、爱国主义情怀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语文课上,学生不仅学习《袁崇焕传》选段,还开展“假如我是袁崇焕的士兵”“给袁将军写一封信”等创意写作实践。袁崇焕的诗词成为必背内容之一。此外,学生还利用Python自编“英雄诗句云图”,深化对诗词历史背景和内在精神的理解,用现代技术读懂古人情怀。数学课上,教师结合“宁远之战”设计“兵力计算”“粮草调配”等问题解决模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逻辑推理能力与战略思维。英语课上,教师将袁崇焕的事迹编成双语故事,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讲述“坚守与信仰”的当代意义。 “武修课程”指向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强健学生体魄。体育课将“尚武”理念落地为健体育人之举,教师根据史料记载的明军训练方法,改编出“袁崇焕军体拳”,融入“立马横刀”“横扫千军”等18个动作,打造符合小学生体质特点的武术操;同时,还设置“射击”“跆拳道”“足球”“篮球”等多样课程,培养学生的勇气与团队精神。 “创新课程”侧重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科学课上,学生用3D打印还原宁远城防图,研究古代军事武器的构造与射程。美术课上,“袁崇焕陶艺创作”深受欢迎,学生在塑造“铠甲”时细致刻画“铠甲”纹路,表达对英雄精神的理解。截至目前,学生创作的陶艺作品超过500件,其中近30件被送至袁崇焕纪念园长期展出。 袁崇焕小学将英雄精神有机融入现代课堂,构建特色课程体系,让“忠勇智廉义”成为新时代下的育人资源。在“文修课程”“武修课程”“创新课程”的协同推进下,英雄精神贯穿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素养养成全过程,内化为学生的健全人格,外化为学生保家卫国的行动自觉。 实践拓展:行动淬炼传薪火 “精神不仅要讲清楚,更要做出来。”袁崇焕小学坚持“知行合一、以行践言”的理念,持续推进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推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英雄精神、锤炼意志品质、传承精神基因,在课程体系外开展了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以“讲英雄”为起点,学校组建“袁崇焕义务讲解团”,由学生担任小讲解员,每周六、日在袁崇焕纪念园提供讲解服务。学生不仅是英雄事迹的讲述者,还是英雄精神的传承者,讲解团成立5年来已累计服务游客超万人次,成为东莞市知名的青少年志愿服务品牌。 每年秋季举办的“袁崇焕文化节”是一大校园盛事。文化节设置故事创编、诗词吟唱、情景剧展演等环节,学生创作《少年袁崇焕的一天》等故事、演唱《边中送别》等诗词、在舞台上还原“宁远之战”“平台召对”等历史场景,用演绎的方式理解“忠勇”的深义。此外,学校还开展了科技节、读书节、艺术节等主题活动,科技节设置“致敬航天英雄”项目,读书节推出“英雄与时代”征文大赛,艺术节举办“英雄赞歌”合唱比赛,活动节节串联,让英雄精神渗透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 假期研学课程将教育从校园延伸至社会。学生探访虎门炮台等遗址,采访袁氏后裔,撰写英雄成长地图;在“我心中的英雄城”短视频项目中,学生以导演之名,用镜头记录袁崇焕的故事,诠释家国情怀。 同时,学校建有38个“第二课堂”社团,涵盖科技、武术、艺术、文学等领域。开展特色心育项目,心灵交流室每周固定开放,“崇文润心课程”和“尚武抗挫训练”等实践活动实现心理教育与品格塑造的双重目标,让英雄精神在实践中落地生根,提高育人效果。 截至目前,学校学生年均完成探究性作业1200余份,原创诗歌300余首、绘画作品500余幅,近20项学生项目获得市级科技创新奖项。实践育人成为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引擎。 评价激励:多元评估促成长 袁崇焕小学创新设计了“英姿少年”评价体系,在成长坐标中注入精神引导。体系覆盖“立德、求知、健体、尚美、爱劳、传承”6个维度。学校以多元评价体系评估学生成长状态,实现育人成果可视化。 学校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过程分为“积星—晋章—成英”3个层级:学生在课堂、活动、生活中积累“忠义星”“智勇星”等成长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可兑换“银章”“金章”。每月公示“成长排行榜”,每学期评选“英姿少年标兵”,“英姿少年标兵”的照片会在“英雄长廊”展示。 此外,评价体系还引入多元参与机制。“评价不是为了筛选,而是为了引导学生成长。”副校长邹冰凌表示。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均有评价权,同伴互评鼓励学生之间合作,家长反馈记录学生习惯养成情况,社区志愿者提供学生的实践反馈。师生共同编写的成长手册成为记录学生行为习惯、能力发展和精神成长情况的“成长档案”。 同时,学校深化家校共育机制,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方协同的教育模式。学校开展“父母学堂”集中授课,每周推送《慧家长心语》,每学期开展“千师访万家”“亲子共读”“崇焕家风讲堂”等项目,营造“家校一体、精神共育”的良好氛围,让学生的成长有迹可循,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 “我们希望袁崇焕的精神能像一粒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终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支撑起他们的精神世界,让‘忠勇智廉义’的品格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财富。”刘台芳表示。在袁崇焕小学,英雄精神不是标语口号,而是一份培育学生责任意识、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的深厚力量。如今,袁崇焕小学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英雄精神,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书写着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新篇章,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入深厚的精神底蕴,照亮新时代少年挺膺担当、矢志报国的成长征途。 (高博 李晓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