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 星期二
长沙学院法学院(数字版权学院)
“育、用、留”一体化培养基层法治人才
刘琼瑶 李明耀 童伟华 陈立彦

  法治建设的根基在基层,薄弱环节亦在基层。打通法治建设“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一支信念坚定、业务精通、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高素质法治人才队伍。近年来,长沙学院法学院(数字版权学院)依托国家一流课程、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20余个平台项目,围绕“三个精准”(精准贴合湖湘基层实践、精准立足地方应用型高校特色、精准回应学生高质量就业需求)目标,践行“四个务实”(理念实、体系实、举措实、成效实),持续探索完善,形成了“育、用、留”一体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价值引领,夯实“扎根基层、服务为民”的理想信念根基

  “育、用、留”一体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将理想信念和职业价值观塑造置于前端。

  赓续湖湘文化。湖湘文化蕴含着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长沙学院法学院(数字版权学院)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组织学生走访红色圣地,探寻湖湘红色法治基因,开设特色课程,将法治教育、国情与省情教育相结合,激发学子服务家乡、建设基层的使命感。

  践行法治为民。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持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组织“送法下乡”、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感受基层法治的意义,牢固树立“法治为民”宗旨意识。

  注重人文关怀。加强心理辅导,打造网络育人平台“捷哥的万事屋”,连续3年获国家教育部门中国大学生在线年度影响力专栏号,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做好投身基层工作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储备,坚定其“下得去、干得好”的信心。

  推进课程供给侧改革,强化“适配基层、实务过硬”的能力培养

  基层法治工作直面复杂的矛盾纠纷和具体的民生诉求,要求人才必须具备复合型、应用型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着力推动法学教育从“学术化”倾向向“实务化”需求转型。

  优化课程体系。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地方立法学”等极具基层特色的课程模块,增加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实践教学比重,确保所学即所用。

  调适教学内容。大量引入基层真实案例,推广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方法。聘请实务专家联合授课,着重培养学生的事实调查、法律适用、群众工作和应急处突能力。

  赋能智慧法治。在课程中融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案件管理、在线调解、普法宣传的能力,提升工作现代化水平。

  深化校地融合,创新实施“1+1+N”协同育人机制

  打破高校与社会的壁垒,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资源共建。与浏阳、嘉禾等地32家司法部门等签订人才合作培育协议,共建“在线视频调解室”和“基层法治教学素材库”;开发数字微课程,实现普法资源线上共享。

  过程共管。由一名基层“法律明白人”、一名校内教师和N名学生组成培养小组,学生下沉到基层单位,协助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师生曾经撰写的《乡村振兴,法治先行——基于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调查分析》多项建议被地方政府部门采纳。2023年获评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重点团队。

  考核共评。“双导师”共同参与考核评价,实务导师评价占60%、校内导师评价占40%,针对不同的实践项目构建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包括实施任务进度(30%)+能力表现(40%)+成果质量(30%),考核成绩直接纳入学分。

  助力形成适宜环境,涵养基层留才生态

  培养是基础,留住并用好是关键。体系致力于通过职业发展护航等多种措施,营造用人留人的良好环境。

  职业发展护航。实行“职业导师制”,做实就业岗位分析,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职业发展计划;校友导师帮扶,持续提供职业发展资源。

  价值多维赋能。开设“法益人生”微信公众号,设置“榜样力量”专栏,定期推送优秀毕业生,组织多场优秀基层工作校友返校经验分享会,增强其职业荣誉感。

  基层校友网络。建立网络社群和区域联谊会,促进毕业生之间的业务交流、情感支持和资源互助,助力形成基层法治工作共同体。

  通过系统探索与实践,该体系已取得显著成效。毕业生基层就业率、稳定性和适配性显著提升。一批批怀揣理想、技能扎实、熟知基层的青年学子主动下沉,活跃在湖南乡镇街道、田间地头,有效缓解了法治人才短缺,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深受用人单位与群众好评。未来,长沙学院法学院(数字版权学院)将继续深化各环节衔接,优化课程,拓展协同广度深度,完善长效机制,为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根基贡献更大力量。

  (刘琼瑶 李明耀 童伟华 陈立彦)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